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州市 >> 内容阅读
强边固防 兴边富民 稳边固边——全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普洱现场推进会经验交流摘登
稿件来源: ​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8日 11:14:29

编者按

9月27日,全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召开。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边固防、兴边富民、稳边固边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动员全省各级各部门集中力量,坚决夺取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全面胜利。本报特摘录部分厅(局)、州(市)、县(市)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典型经验与读者分享,为全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省教育厅

持续补齐教育发展短板提升边境地区教育质量

省教育厅高度重视边境县教育事业发展,认真落实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要求,采取特殊措施持续补齐边境地区教育发展短板,提升边境地区教育质量,增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成色和底色。

将边境县教育提升列入《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八大专项行动之一,单列“怒江州、迪庆州及边境县教育质量提升行动”,针对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和边境县教育发展总体落后的实际,通过实施全学科送教、大学生援边支教、“点对点”帮扶等,缩小边境地区教育发展差距。

在建立三年行动计划新增教育投入支持项目库中单列边境县建设项目,对边境县改善办学条件给予倾斜支持。

建立委厅领导和处室对口挂联边境县制度,由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领导及各处室对口挂联25个边境县(市),以解决问题、落实任务措施为要求,定期调研、定点督导、定点调度。今年8月,省委常委、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杨宁专门听取各分管领导和处室挂联25个边境县(市)情况汇报,对做好挂联工作、提升边境县教育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探索建立持续支持边境县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9月10日,教育部怀进鹏部长来云南调研时提出将加大对云南边境县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根据王予波省长、怀进鹏部长指示,省教育厅正着手对边境县教育开展专题调研,在调研基础上将形成调研报告,提出相关支持措施上报教育部。

省农业农村厅

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如期完成工作任务

省农业农村厅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分类实施、梯次推进各项建设任务。截至目前,5项具体指标中“一村一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卫生厕所普及”4项指标已全面完成。“村集体经济收入”指标正在加紧推进,确保在今年10月底前如期完成。

扎实推进农民增收。聚焦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每月定期调度28个省级部门和16个州(市)特别是8个边境州市农民增收工作推进情况。推进突出问题化解,坚持开展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化解苗头性问题。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筹备召开全省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和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助农增收现场推进会议。会同省乡村振兴局、省财政厅印发《云南省支持联农带农经营主体奖补办法(试行)》。

抓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印发《2023年云南省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工作要点》,细化了15项具体措施。指导各级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和促农增收年度工作任务落实,指导25个边境县(市)持续完善“六个一”工作机制,定期调度解决痛点难点问题。

坚持农业绿色发展导向。整合中央项目资金和省级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推进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提升重大病虫阻截防控能力。推进绿色健康养殖,推动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持续抓好农业科技推广。共投入中央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资金2975万元,计划开展5天以上异地脱产业务培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697人。印发《2023年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组织遴选和推介农业主导品种58个和主推技术84项、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27项,指导和促进边境县(市)农业生产。

不断改善边境地区乡村面貌。下达25个边境县(市)农村厕所革命财政奖补资金11.74亿元,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召开全省推进健康县城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会,提出要推进好农村厕所革命。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和绿美乡村三年行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持续做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截至目前,8个边境州市农业企业3.9万户、较2022年净增0.3万户。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别是加大抵边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支持力度,8个边境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86万户,合作社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省卫生健康委

让医疗卫生服务更公平惠及边境各族群众

省卫生健康委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协调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领导小组工作要求,在扎实有效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基础上接续推进幸福村建设。

强化保障,切实发挥项目资金效应。2021年、2022年,卫生健康领域筹措下达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项目资金2509万元,支持374个边境村村卫生室建设、医疗设备设施及药品耗材的补充。各县(市)按照“一村一方案”要求细化项目计划,加快项目推进实施。

筑牢防线,持续加强边境传染病防控。巩固新冠疫情防控成果。坚持发热门诊(哨点)“应设尽设”,坚持五级书记抓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完善基层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与昆明海关建立信息通报、联合会商、科技合作、培训演练等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边境口岸传染病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强化跨境重大传染病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提质赋能,厚植边境乡村健康根基。做实边境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达标。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动态监测。采取巡诊、派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实人员队伍,确保了边境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截至2023年6月30日,25个边境县(市)2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201家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加大本乡本土医学大学生免试注册乡村医生工作力度,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推动建立“县—乡—村”三级协同工作机制。

巩固提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深化拓展爱国卫生运动内涵,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新“7个专项行动”。紧盯乡镇(村)环境卫生、污水厕所治理、病媒生物防制、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等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推动374个边境村大力开展省级卫生村创建活动,推广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持续提升边境村环境卫生和人群健康素养水平。截至6月30日,25个边境县已获命名省级卫生乡镇数为209个,占比83.60%,已获命名省级卫生村(行政村)1700个,占比80.11%,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普洱市

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提升各民族幸福指数

普洱市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边境线长486公里,有江城、澜沧、孟连、西盟4个边境县,16个沿边乡镇、4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484个自然村,总人口11.0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9.23%。近年来,普洱市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目标,把沿边地区建设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的普洱实践。

在引领发动上着力,让现代化边境村建设更有效。编制4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总体规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采取挂图作战、专班监测、专项督导、专门调度等措施抓推进。践行典型引路法,在产业富村、生态美村、文化睦村、治理兴村、开放带村和守边稳村上引领示范、整体推进,形成具有普洱元素和特色的兴边稳边固边样板。成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领导机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县级统筹协调、乡(镇)具体实施”的组织体系,落实“五个一”工作措施,压实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提供保障。

在发展赋能上用力,让边境村群众更富裕。发展产业促增收。聚力提升茶叶、咖啡、橡胶等传统产业,做强坚果、肉牛等优势产业,做优牛油果、柠檬、林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大力整合特色产业、边境旅游、边民互市、民族文化等资源,推动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联农带农促增收。通过“党组织+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订单收购、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等方式,让农户获得保底收益、股本分红和工资收入,实现多途径增收。扩大就业促增收。依托“普洱咖啡工”和西盟“佤山歌舞者”等劳务品牌,以实作实训、“培训+上岗”、师带徒等方式,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5.6万人次;组建劳务合作社44个,组织化推进转移就业和劳务用工3.2万人次;引导龙头企业建立就业帮扶车间12个,吸纳就业0.2万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0.5万个。做活边贸促增收。全力提升孟连(勐阿)口岸、江城勐康口岸运通能力,加快江城龙富、西盟大黑山通道建设,组建36个边民互市合作社,优化边民互市场所建设,开展边民互市跨境直通、电子批量结算。边民互市贸易总额达12.04亿元,同比增长80%,带动边民人均增收1706元。

在固边兴边上发力,让边境村生活更幸福。党建引领固边防。全面推进“边疆党建长廊示范带”建设,市委常委挂包4个边境县,16名市领导挂联边境乡(镇),61名县级领导挂联抵边村,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边防”和“五级段长制”责任。推行“五联”机制,创建9个“云南省强边固防示范村”,着力打造“牢记誓词铸忠诚,团结奋进兴边疆”党建品牌。推进“国门党建一体化”,全覆盖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农民讲习所,打造西盟“白鹇鸟”“幸福勐梭”和孟连“南垒双语”等宣讲品牌,开展“火塘夜校”“学党史走边关”等活动,创作《盟誓》《如民所愿》《颂党恩》等文艺作品,用边疆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边民的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国门意识显著增强。群众聚力建家园。采取“政府投入+企业运作+村民参与”的模式,开展道路硬化和“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专项行动,44个沿边行政村村组道路硬化率达100%,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3.35%,垃圾设施覆盖率达100%、处理率达84.94%,污水治理率达97.73%。大力实施城乡绿美行动,把边境村建成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民族团结稳边疆。大力弘扬新时代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通过建机制、创示范、增认同,积极探索“幸福家园共建共享、宾弄赛嗨群策群力”的普洱实践。深入实施“枝繁干壮”“石榴红”“润土培根”等工程,切实增强“四个与共”“五个认同”。

保山市

稳步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巩固提升

近年来,保山市聚焦边境各族群众对建设幸福家园、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景和期盼,整合建设资金5.45亿元,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6方面19项建设指标2022年底全部达标,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效初显。2023年以来,保山市认真贯彻落实省级系列会议精神和安排部署,稳步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巩固提升工作。

推动产业壮大增收是巩固提升的关键。一体推进“三大经济”,扎实推动边境乡村产业振兴,坚持产业发展带动共同富裕,培育壮大乡村旅游和边贸产业等优势产业,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截至2023年8月底,11个沿边村有乌龙茶、烤烟、中草药等特色种植业10余万亩,年产值达1.1亿余元。坚持以口岸强产业,加快腾冲猴桥国际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实现口岸进出口总额77.33亿元;创建了猴桥镇国门新村、滇滩镇联族水城等一批国家AAA级景区,文旅融合发展效益初显;11个沿边村预计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900余万元。

深化宣传教育聚共识是巩固提升的基础。持续广泛开展“请党放心、强边有我”“万名党员守边关”“自强、诚信、感恩”“拥护核心、心向北京”“身在边疆、心向中央”等教育实践160余场次1.9万余人次,唱响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旋律,教育引导各级干部群众将厚植家国思想和爱国情怀变为各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教育引导边境各族群众把对党和政府的深深感恩化为守边固边的源源动力,不断筑牢守护边境安全最稳固的人民防线。

实施全域创建促团结是巩固提升的抓手。全面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持续深化2个边境县(市)、4个边境乡(镇)、11个沿边村(社区)全国和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建设成果,不断推进边境民族团结进步联盟和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廊带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建立健全“乡级党委+村级党组织+村(居)民小组党支部+群众自治组织+党员中心户+网格小组”的六级网格化治理体系,构建起了“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农村治理新局面。建立健全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长效机制、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人居环境治理机制、矛盾纠纷“三级三次”调处机制等,不断增强边境各族群众强烈的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国门意识,牢牢构筑起了边境铜墙铁壁。

突出群众主体汇众力是巩固提升的根本。牢固树立“群众才是主力军”的思想,积极发动边境各族群众主动投身到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巩固提升中,参与到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巩固提升全过程,真正成为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持续助力将边境地区全面建设成各族群众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德宏州

打造边境群众幸福家园筑牢强边固防钢铁长城

近年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民族宗教委、省财政厅、省乡村振兴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力以赴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8.3亿元,实施项目1408个,幸福村建设19项指标全面完成,19.33万边民直接受益,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为支撑点的沿边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初显成效。

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了“州统筹谋划、县(市)具体负责、乡(镇)村主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安排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召开推进会7次,以上率下压实各级主体责任;民族宗教、财政、乡村振兴等行业部门通力协作、资源互补、协调推进,实现“1+1>2”的聚合效应;统筹安排50名处级以上领导到57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挂钩督导,打通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直通车”;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和效能办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纳入重大事项实时督查问效,确保责任落实;州县两级人大、政协专题调研、重点协商幸福村建设,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高效推动,共奏边境“幸福歌”。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围绕“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加强农技服务模式创新,组织开展“农技人员进村下田”,健全完善农业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边境地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抵边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着力完善乡村治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以山水相依、人鸟相谐的“石梯经验”成功入选“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公众参与案例。有序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行动计划,完成37个沿边村卫生室的提升改造、学前教育公办与民办融合发展、沿边行政村学校远程教育覆盖率达到100%。平安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建立完善宗教工作网格。

紧扣主线,共圆边境“幸福梦”。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探索推行“10联户”网格管理模式,确保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充分发挥、持续增强。以“国门党建”“红旗飘飘”工程为抓手,建设边疆党建长廊;抓实红色、党性、党史学习教育,依托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打造国家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施“三项计划”,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打造了边境一线“强边固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同基层治理的有机融合。德宏边疆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不断增强,自发编唱《九谢共产党》,唱响“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主旋律。

马关县

“三个聚焦”推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蝶变”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共涉及4镇12个行政村164个自然村组。按照6个方面19项指标体系,规划编制12个“一村一方案”,规划项目226个,总投资36962.75万元。截至目前,项目开工224个,开工率99.11%;完工191个,完工率85.27%,落实资金38136.1万元;19项指标建设已全部达标,初步建成“国门家门大梁子”“饮水思源凉水井”等20余个重点村、特色村。

聚焦要素保障,用“马关速度”有力有序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坚持把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任务作为“一把手”工程,聚焦人力、资金、建设等要素保障,以专门组织领导、组建专班实体化办公抓紧抓好。

聚焦目标定位,用“马关奋斗”诠释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内涵。在边境各村寨提升塑造中华文化符号和民族视觉形象,成功打造出“南疆国门小镇茅坪”“守土固边罗家坪”“一心向党张家湾”等红色文化村寨;突出生态美,实施“一村万树”“一人十树”项目,全覆盖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从根本上解决边民居住环境。因村制宜打造一批特色村、文化旅游村,民族服饰、刺绣、饮食等文化美美与共;抓实产业和就业,大力发展砂仁、甘蔗、养殖等传统产业,引导发展沃柑、芒果、百香果等新兴产业。先后引进一些企业入驻边境村寨,实现边民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全力推进都龙口岸客货“双通”,打好边贸发展基础;全面执行落实国家各类保障。

聚焦短板弱项,用“马关情怀”持续夯实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发展根基。全面对照19项指标建设情况再次开展“回头看”,确保高质量达标。坚持建管并重,推广运用“晨起五件事”治理经验,纳入村规民约,形成长效机制。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在鼓励支持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打造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涌现出“致富感谢共产党、幸福感恩党中央”“一心向党”的田湾村民,用朴实赤诚的守边精神向祖国庄严宣誓70余载、忠诚守护着祖国边境大地的“蓝天河水”“一草一木”等感人事迹。

沧源县

牢记“三好”嘱托 践行“三边”要求谱写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新篇章

沧源佤族自治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殷殷嘱托,将“固边、稳边、兴边”的重要指示转化为砥砺奋进的动力,高位推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坚持党建引领。成立1个“国门联合党工委”,联合和单独组建76个党支部,覆盖所有抵边村民小组。制定边境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村一策”三年规划,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肉牛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建成千头村7个。23个沿边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15万元,4个村超过百万。

坚持产业先导。持续培育糖、茶、烟、蜜、竹等10个亿元产业,建成“绿色食品”产业基地37个。引进4个博士团队建立产研小院,服务佤山黑玫瑰、佤山黑蜂蜜等农特品牌。引进河南中烟、正大集团、北京同仁堂等15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沿边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222元,高于全县17.7%。

坚持稳定护航。坚持“五级书记抓边防、五级段长守边境、‘五位一体’强打击、五级网格化矛盾”,确保边境稳定、边防安宁。打造“佤山少年合唱团”“国门管乐团”等文体品牌,以文化促“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3个沿边行政村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

坚持金融撬动。深化政银企三方合作和分时段融资洽谈机制,组建财税金融联席专班,先后开展13轮次时段融资洽谈,累计获得授信支持7.25亿元。2023年以来,新增民营小微企业首贷8户407万元,投放肉牛养殖贷款1.01亿元。

坚持精准挂联。沿边行政村(社区)分别由1名厅级领导2名处级领导担任名誉村长、名誉副村长,把167个边境自然村按照达标型、提档型、示范型3类分类施策,各级干部围绕“户户清”“项项清”“账账清”分户包干。37个企业绑定14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5424户农户就地增收。

坚持绿美发展。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推动绿美产业,建成20兆瓦茶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发展规模饲草基地3个,规划林下种植中药材14万亩。持续提升人居环境,2个边境行政村被评为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精品村,44个边境自然村被评为省级、市级绿美村庄。

本版稿件由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马新焕/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