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州市 >> 内容阅读
【苍洱处处石榴红 籽籽同心爱中华】以共同体意识凝聚洱海保护治理精神力量——大理州推进民族团结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融双促的实践
稿件来源: 大理州民族宗教委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3日 11:51:45

苍山洱海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生态之魂、文化之源、发展之根,千百年来,大理州各族人民亲仁善邻、兼收并蓄,与苍山洱海共存,与自然和谐共生。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作出要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的重要指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理州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苍洱一体民族共融”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使各族群众在“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中增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共同体意识凝聚洱海保护治理强大精神力量。今年1月,大理州再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打造青山绿水生态圈

洱海是大理州各族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随着人口聚集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上世纪90年代始,湖水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导致两次大规模蓝藻暴发,洱海水质急速下降。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边留下的嘱托,为洱海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一场共同守护与治理洱海的攻坚战就此开启。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中,有一个“老人与海”的故事。老人叫孔海南,是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但他大部分的时间,却扎根在距离上海2000多公里的洱海边。

在大理州的支持下,孔海南带领团队将实验室搬到洱海边、田野里,把科研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他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紧密配合,走遍了洱海流域的每一条溪流,每一个村庄。

2023年5月3日,孔海南代表团队登上由国家民委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团结奋进新时代——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授牌活动”特别节目,讲述了他带领上海交大水治理团队开启的洱海守护之旅,向全国展示了上海交大人同大理州各族干部群众一道,致力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融双促的风采。

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长王泽欣说:“我们有一个梦,就是看到海菜花再次盛开在洱海。”如今,日复一日的坚守让这个“梦”悄然实现,曾经浑浊的洱海逐渐变得清澈,治理成果被誉为“全国湖泊治理的生态样本”,129公里的洱海生态廊道全线贯通。

在这场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中,孔海南和他的团队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大理州委、州政府坚决践行使命,举全州之力投入洱海保护,坚持全民治湖、科学治湖、系统治湖、依法治湖,用绿色手段塑造生态之美,系统布局绿色空间,用绿色理念构建生态家园,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绿色生态圈,形成各族群众“石榴同心护洱海”的良好局面,洱海保护实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的根本性转变,各族干部群众守护绿水青山的信念更加坚定。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建设中,大理州将“文献名邦”的深厚文化积淀与新时代文化风尚碰撞结合,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大理镇龙下登村融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坚持美化环境和生态建设相结合,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完成村内石牌坊的安装,铺设了青石板道路,提升传统村落品质。

大理市银苍社区立足浓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打造“翰墨飘香,诗意银苍”宜居宜业和谐幸福社区品牌,秉承“寓教于景、润物无声”的理念,通过“一园两廊三厅一平台”,将玉洱园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

在建设洱海生态廊道过程中,大理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有机融入廊道景观、观光车辆、灯杆等,打造独具大理特色的中华文化精品视觉形象,在导游的解说词中融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讲好各民族共同守护苍山洱海的故事。

近年来,大理州充分挖掘悠久历史文化宝藏和多民族文化富矿,文化吸引力、影响力持续提升,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建成运行,成功举办非遗数字高峰论坛,挂牌成立大理乡愁研究院,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达3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8项。持续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共过传统节日、共享中华文化”等系列活动,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创新交融,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以中华文化为魂,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设旅游转型发展圈

生态旅游资源是大理州旅游发展得天独厚的资源,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的建设给大理州旅游转型发展带来红利。

洱海生态廊道承办各类国际国内马拉松、自行车等赛事,为大理州打造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奠定坚实基础,是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新平台,更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大理的新窗口。

随着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热播,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洱海边打卡留念,“风花雪月、自在大理”旅游名片不断被擦亮,“有一种生活叫大理”的独特魅力持续升温。如今,大理古城、喜洲古镇、沙溪古镇、双廊艺术小镇、洱海生态廊道等网红打卡地,成为各地游客追逐的“诗和远方”。

大理州立足资源禀赋、抓住有利时机,融合推进“全域旅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贯彻落实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打造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景区”的标杆窗口,银桥磻溪“S”湾网红打卡点、太和街道凤阳邑“有风小院”等景点不断成为“爆款”,打造了“书香大理”“咖啡之城”等城市品牌,让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游客在领略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同时,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理州生态旅游转型发展圈不断成形。

如今的洱海,湖水清澈,碧波荡漾,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把保护洱海作为“留住乡愁”的生命线,在洱海保护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为洱海保护凝聚精神力量,不断擦亮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的生态底色、文化底色、发展底色,交出一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答卷。(大理州民族宗教委)

游客泛舟洱海 供图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