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多彩云南•文旅 >> 内容阅读
绘幸福美景 只争朝夕——云南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经验摘录
稿件来源: 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1日 13:32:03

编者按:

7月6日,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边固防、兴边富民、稳边固边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工作成效、交流经验做法、分析短板弱项、安排部署下步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任务。本报特摘录部分厅(局)、州(市)、县(市)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典型经验与读者分享,以促进工作开展。

河口瑶族自治县石板寨 马新焕/摄

省农业农村厅

聚焦具体指标 推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近年来,云南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围绕“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3个方面,聚焦具体指标,分类实施、梯次推进各项建设任务。

高位统筹推动,彰显支持发展决心。印发《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建立协调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机制的通知》,成立厅主要负责人领衔的工作推进机制;制定《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方案》,对涉及农业农村厅的5项目标、12项具体工作任务逐项分解,层层压实14个职能处室和8个州市农业农村部门责任,定期调度工作开展情况、资金项目落实情况、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高质量落实政策,筑牢产业发展核心。加大倾斜支持力度。2022年,共统筹安排25个边境县(市)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9.3亿元,惠及实际种粮农民330余万户。下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0.76亿元、补贴机具1.6万余台套,1.4万个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户)直接受益,勐海县、盈江县成为2022年国家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22年,安排25个边境县资金8.17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79.22万亩,切实守住粮食生产“命根子”。大力推进边境地区农作物病虫防控体系建设,有5个边境县安排建设中央植保工程,重大病虫阻截防控能力显著提升。不断夯实特色产业“硬基础”。实施“茶十条”“牛九条”“猪九条”“咖六条”等奖补政策,不断强化农产品“第一车间”功能。在勐海、腾冲、龙陵、耿马4个县(市)创建“一县一业”特色县,在25个边境县(市)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1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特色产业实力不断提升。不断提升特色产业“软实力”。2022年,支持25个边境县(市)项目资金1189万元,培训3871人,打造59个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77个,招募特聘农技员117人,发布主推技术164项。

高质量推进乡村建设,不断改善边境地区农村面貌。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扎实推进边境地区农村厕所改造,8个边境州市累计改造农村卫生户厕227.6万座、自然村卫生公厕3万座,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超过60%。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水平稳中有进,大力开展“美丽村庄”创建。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和绿美乡村三年行动,8个边境州市建成示范乡镇8个、精品村88个、美丽村庄680个,建成绿美乡镇56个、省级绿美村庄104个、州(市)级绿美村庄5456个。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不断健全边境地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积极推广应用积分制和清单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沧源县探索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新路径”“西畴县创新多元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两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在全国推介。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党群合力 共建和谐美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与越南接壤,国境线长848公里,有绿春、金平、河口3个边境县、13个边境乡镇、49个沿边行政村(社区)540个自然村。近年来,红河州把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作为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先手棋,坚持高位推动、州县联动、干群出动,实行项目拉动、督查促动、示范带动,全面深入推进幸福村建设。

同向同频发力,奏响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最强音。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扛实“一把手”责任,以上率下压实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实抓细幸福村建设;州委、州政府领导、州级部门包保49个沿边村委会(社区),主动投入幸福村建设。将幸福村建设列入州县人大、政协专题调研、重点协商和纪委监委监督检查内容,推动解决困难和问题。各边境县、乡(镇)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制,深入现场当好“施工队长”。

党群携手发力,汇聚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强大合力。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实施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工程,开展“幸福村大擂台”“好书记大比武”,形成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坚持规划先行。完成49个沿边村委会(社区)“一村一方案”,规划项目4460个,概算总投资18.81亿元。坚持合力攻坚。将6个方面30项建设任务分解到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合力推进幸福村建设;统筹资金16亿元,开工项目4460个,完工3831个。坚持群众主体。通过“政府奖补物资、群众投工投劳、村民互帮互助”,群策群力共建幸福村,边境群众已成为幸福村建设的参与者、管理者、受益者。坚持示范引领。突出规划打造40个重点自然村,形成以绿春县平河镇生态宜居型、金平县马鞍底乡文旅融合型、金平县金水河镇及河口县河口镇边贸助推型、河口县南溪镇睦邻友好型等为代表的一批示范片区。

全域综合发力,绘就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美丽画卷。以产业富村助振兴。打造以绿春茶叶、金平中药材、河口热区水果为主的“一县一业”,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26户,边境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将各沿边村委会纳入州级“一村一品”目录制管理,年收入超1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实现全覆盖。以生态美村提品质。在补齐水、电、路、网等设施短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污水治理率达80%,完成户厕改造3.4万座。以文化睦村促和谐。深入开展“十个一”示范创建,金平县、河口县创成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绿春县创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13个沿边乡镇全部创成州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30个沿边村委会(社区)创成州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实现沿边村委会(社区)全覆盖。以治理兴村固边防。探索推进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乡村治理新模式,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村级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制定实施《红河州严管严控边境十条措施》严厉打击跨境犯罪。以开放带村增活力。“互联网+边民互市”贸易监管模式被国务院通报表扬,边民互市结算“跨境直通、电子批量”在全省推广;河口口岸列为全省智慧口岸建设试点并启动建设,金水河口岸获批国际多边口岸。2022年,河口、金平两县边民互市交易人数达30余万人次,交易额达24.5亿元,边民增收900余万元。以守边稳村筑屏障。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边境群众“五个认同”不断增强;建设完成276个国门安全屋(抵边联防所、警务室),筑牢“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安全屏障。

芒市

高质量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芒市深化党建引领,建立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举措,强化资金保障,凝聚各方力量,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初见成效。截至目前,芒市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19项指标中,已完成18项。3年来,共使用上级资金1.66亿元,编制实施项目77个,完工48个。

精准发力,补齐短板,不断完善沿边行政村基础设施基石。芒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多规合一”村庄实用性规划等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着力补齐沿边行政村基础设施短板。目前,全市8个沿边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已村村通硬化路,户户有安全饮用水,电网供电可靠率及5G网络覆盖率均已达标。

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不断提升沿边行政村经济活力。选准资金整合的切入点,以规划统领项目,以项目引导资金,重点放在改善民生、助民增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目前,以坚果、茶叶、辣椒等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一村一品”发展初具规模,36个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规范性农民合作社为边境地区特色农产品向外输出提供了平台,全市8个沿边行政村村集体收入均突破了10万元,沿边行政村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因地制宜、按户施策,不断改善沿边行政村村容村貌。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户厕改造工程,全市8个沿边行政村农村垃圾处理率达70%以上,污水治理率已达到50%以上,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提升。

加大统筹,缩小差距,不断提高边境群众幸福指数。在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生产生活公共服务建设,对全市可支配的资金、项目优先用于边境乡镇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工程,全市4个抵边乡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备、乡村教育均衡进一步促进、沿边群众收入进一步提高,边境社会事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速。

强化宣传、群众参与,不断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大力开展“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严格落实边境线段长职责,持续打击跨境违法犯罪,不断增强边境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创建省级示范乡镇1个、州级示范村8个,市级示范村16个。

凝心铸魂,强化引领,不断夯实基层党建根基。强化“党建引领”,按照“党建+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边疆党建长廊“四位一体”建设,带动群众积极投身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全市8个沿边行政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比例均已达标,所有行政村党群服务中心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全部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为68个自然村每村配置1套音响系统,配齐文体器械,全市实现68个自然村室外体育器材全覆盖。

省委宣传部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今年以来,云南省委宣传部认真贯彻落实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和磨憨现场推进会议精神,统筹做好宣传,压紧压实各级宣传部门责任,在全省新闻通气视频会议上进行专题安排部署,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新闻宣传有声有色。省级主要媒体聚焦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精心策划,深入宣传,多形式、多渠道、多维度做好新闻报道。截至6月30日,省级主要媒体共发布相关信息1000余条,阅读量超200万次。

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发挥明显。目前,在25个边境县均成立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全覆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常态组织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推动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社会治理不断向好,乡村振兴不断取得进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修订完善相关体系办法为25个边境县“五大创建”活动提供制度保障。深入一线培训指导创建,推动创建工作更好地落到实处。组建全省文明城市创建专家队伍,对腾冲市、景洪市、沧源县3个边境县全国文明城市及提名城市开展专题培训,提高边境县创建水平和能力。组织开展2022-2024年云南省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培育申报工作。进一步扩大文明创建的覆盖面,加强边境精神文化建设,25个边境县共计申报培育省级新一届文明城市10个,文明村镇110个,文明单位195个,文明校园77个。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各地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优良传统,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持续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主题实践,反映各地深入实施“枝繁干壮”工程、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石榴红”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交融,促进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三个坚持”推进边境幸福村建设

近年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坚持“一把手”工程“一把手”抓。怒江州委、州政府共召开调度会、现场推进会15场次,三县(市)召开各类会议约80余场次。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在一线督导推动工作30余次,切实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一把手”责任。建立州级领导和州、县(市)单位挂钩联系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坚持“时度效”并重严要求抓。根据现代化边境幸福村6个方面30项建设内容和19项指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全州共规划项目2329个,计划投入资金23.7亿元。州委、州政府先后3次召开会议对项目规划进行审查,将建设项目与巩固拓展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工作一体推进。按照“三化”要求,对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任务进行分解,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日报告制度,确保项目建设“时度效”统一。截至目前,全州开工建设项目1942个,已经完工1643个,落实资金18.72亿元,支出17.21亿元,资金支出率92%。按照新的《验收指标》要求,全州79个村19项指标中有17项指标已基本达标。

坚持“幸福村”目标党干群合力抓。引导基层干部群众由上级组织要求干转变为在党组织引领下自发自愿自主干、党干群合力干。扎实推进边疆党建长廊示范带怒江段建设,79个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比例和党群服务中心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均达100%。组建党员干部宣讲团、感恩宣讲团、文艺宣传队等队伍,深入沿边村寨上“爱国课”“感恩课”,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活动,群众自强自立的社会新风正在形成。发动群众参与家乡规划和建设,引导群众成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和守护者。大力推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边境地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怒江州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全省排名第一、法治建设综合满意率全省排名第二。

西盟佤族自治县

抓实工作提升 增强工作实效

西盟佤族自治县国境线长89.33公里,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涉及全县6个乡(镇)14个行政村105个村民小组,直接惠及边民9397户2.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3.3%。通过全力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西盟县1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的6大任务和19项指标中已实现达标14项、2项反向指标有效控制、3项指标正有力推进。

强化组织保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为引领,县、乡、村三级书记抓落实,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制定项目清单和责任清单,实行挂图作战,建立周报进度、月报情况和定期召开调度会制度,引领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健全工作机制。始终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压实处级挂联领导、挂包单位、驻村队员帮扶责任和乡(镇)村级属地责任。落实“四牵头”工作机制,高位推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明确发展目标。面上达标。对照6个方面19项指标,逐条梳理,逐项落实,确保各项指标全面达标。点上示范。大力推行典型引路法,全县初步完成5个示范型、5个提格型、4个达标型建设。整体提升。坚持“点”上突破、“面”上提升,推动点面结合,实现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整体跃升。马散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美丽村庄,永俄寨获得省级“绿美村庄”称号,永广村等3个村获评第四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图地村、班弄村等4个村被评为省级强边固防示范村,并涌现出一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夯实发展基础。补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生态环保”等四个短板,谋划实施产业项目95个,着力构建“1+3+3+1+X”抵边村产业体系,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健全产业联农带农机制,促进边民持续增收。聚焦水、电、路、网等方面,谋划实施项目55个,确保“基础牢”各指标实现达标。依托云南技能品牌“西盟工匠”,建强乡土人才队伍和致富带头人队伍,认定“西盟工匠”755名。创建国家人社部认定的“佤山歌舞者劳务品牌”,边疆佤山的团结、稳定、幸福逐渐在各地展现。实施“环境美”项目181个,确保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户厕达标。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绿化美化建设等行动,实施乡镇、村寨、农户“三个最美”评选等,完善落实村庄定期保洁长效机制,持续推进美丽乡村提质、扩面、连片。

增强工作实效。推行“党建引领+网格支撑+群众主体”基层治理模式。严格落实“一村一方案”推进规划建设,加大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力度。加快服务设施建设,探索以边促旅、以旅兴边产业发展新模式,“网红经济”“直播带货”“一码旅行官”等新业态在西盟边地上蓬勃发展,“山林百花蜜”“佤味牛皮”“西盟米荞”等特色产业广受国内外消费者争相采购,优质、优价正在成为边地村民增收致富的加速器。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马新焕 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