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多彩云南•文旅 >> 内容阅读
多彩云南•文旅丨来永德 感悟哀牢故地的团结韵味
稿件来源: 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09日 11:44:25

打开中国地图,在滇西南边陲,临沧市西北部,澜沧江、怒江纵切哀牢故地,在怒江及其支流南汀河之间,坐落着享有“中国坚果之乡”“中国芒果之乡”“中国诃子之乡”美誉的永德县。

这里有着“北上保山过施甸,南下瓦城(曼德勒)走四方”的连接联通优势,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被誉为“西南丝绸之路”江东走廊。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永德大雪山的荫泽下,坚果、芒果和核桃等“一串果”,全国最大、最完整、产量最高的野生诃子“一棵药”分布在这片土地;在“一城山色半城水”德党湖“一汪水”的滋养下,“黑衣部落”——国内独有的彝族支系俐侎人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情人节”和俐侎文化……汉、彝、佤、布朗等22个民族32.88万各族儿女在这里繁衍生息。

各族群众用坚果拼出“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jpg

各族群众用坚果拼出“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

连日来,2023年永德芒果节暨首届灯光艺术展系列活动将沿途各族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各族群众经济、文化、情感上相依相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见证和生动写照的茶马古道;带动当地各族群众的致富果的坚果、芒果和野生诃子等产业;让中华文化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的彝族俐侎人文化……再次闪亮登场,吸引八方来宾一起来永德,感悟恒春古郡团结和谐的独特魅力。

连片坚果.jpg

连片坚果林

茶马古道

以茶为媒 念好“融”字诀

高山云雾出好茶,永德境内山川起伏、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多样、森林植被良好,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这里茶树资源丰富且茶叶品质上乘,有名的忙肺古茶园被称作“永德三宝”之一。

永德有百年至上千年的原始型野生茶树、过渡型野生茶树和栽培型古茶树,是世界茶树的原生地之一,被世人称作“世界茶文化博物馆”“世界茶树演化变异的中心之一”。目前,永德县已经成为国家重点产茶大县和云南省普洱茶重点生产基地县。

采茶2.jpg

茶园春色

据有关资料显示,永德世居民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早在1500多年前就开始利用茶树。明朝时期的永德,随着内地商贾、戍卒不断进入,汉族、彝族、回族、傣族、拉祜族、傈僳族等民族陆续入居,人口逐渐增多,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民族文化相互交汇、融合,中原先进技艺例如土陶、造纸、砖瓦、种植、养殖等逐渐传入,茶种和茶树栽培技艺也随这些先进文化陆续传入永德,为这一时期永德栽茶、制茶和饮茶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永德茶产业的发展。

到清朝中期,永德茶叶的生产和贸易已经很兴盛,成为永德县历史上第一个种茶、制茶和饮茶的高峰期,饮茶习俗几乎普及到家家户户,从朱门到柴屋皆嗜茶,有的甚至穷日尽夜,啜之不已。

正是因为有了如此丰富的茶资源,永德境内,古道贯通。迄今保存完好的古道之中,造就于悬崖绝壁上的永德隧通桥因桥址特别、设计独到、蔚为壮观,曾被称为“江东古赕第一桥”。

隧通桥横跨勐波罗河,始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落成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是近代永德通往省府、保山通往缅甸的交通要道。桥长30米,宽2.3米,高8米,以8根铁链为底绳,上铺木板,左右侧有两根铁链为扶手,为人畜驿道桥。

链子桥.jpg

链子桥

永德隧通桥而今被叫作“链子桥”,茶马古道在永德境内的主要路线是勐波罗河的链子桥经小勐统到河尾,再从河尾下1公里处的大花桥东跨小勐统河经小勐统镇的大出水自然村、永康镇的阳朝自然村、德党镇的勐汞明朗,出镇康到花山“现南伞”下麻栎坝(现缅甸的老街)。

2000多年前,这条茶马古道艰难向西延伸时,纯粹是一条民间的商贸通道,运送茶叶等各种货物,因其道路的重重险阻而不为外人所知。

1944年6月4日,滇西抗战中的铁血战役松山攻坚战打响。危急关头,一队队由各民族马帮组成的商队,负载着各种战时物资在崇山峻岭中穿行,供往前线。作为运送物资的重要通道,链子桥成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和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明证。

如今,链子桥在深山幽谷中安处一隅,与新桥相依相伴。曾经,永德当地茶文化、建筑文化、器物文化、边疆民族文化等通过蜿蜒于崇山峻岭间的茶马古道进行着双向的传播。茶马古道沿途所经的地区多为民族地区,茶商马帮也往往由汉、藏、回等多民族组成,在这条通道上,他们相依共存、团结协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培养出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马帮文化,共同构成了茶马古道上流动的文化载体。茶马古道也成为以茶为媒,促进茶文化的传播和沿途地区的经贸发展,促进各民族之间情感上相互亲近,经济上相互依存,推动沿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

如今,茶马古道的经贸、货运属性逐渐褪去,但沿线丰富的历史遗迹与民族文化,却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永德以茶马古道为依托的旅游业蓬勃发展起来,当年的古道驿站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古茶树3.jpg

古茶树

芒果、坚果、诃子

以果为业 智取“富”字经

近年来,永德面向产业转型找定位,依托芒果、坚果和诃子等产业资源谋发展,不断优化加工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挖掘旅游资源,构建文旅发展大框架,以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不断夯实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独特浓郁的芒果香,是永德县夏天最浓烈的滋味。行走于永德县内,山地里、绿化带中、公园内、民房的院前屋后,随处可见一棵棵挂满硕果的芒果树,空气里是阵阵沁人心脾的芒果香。

7月15日晚,2023年永德芒果节暨首届灯光艺术展在永德县拓南露天体育馆举行,奏响了永德果农丰收节的序曲。晚会充分展示了永德人民勤劳、包容、豪放、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和团结奋进、拼搏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芒果节系列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和展示永德地方特色、民族风情,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增进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是永德以芒果为媒,打响“节庆经济牌”的典型例证。自1998年开始每年7月中旬举办的永德芒果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二十二届,吸引了不少企业纷纷进驻永德投资兴业。2022年,永德县GDP突破百亿元大关,芒果节成为节庆经济助推永德产旅融合发展新的亮丽品牌,也成为永德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借助地方节庆品牌,让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会。

采茶1.jpg

采茶姑娘

炎炎夏日,永德县境内,成片的果树郁郁葱葱,山地林间、农贸市场、批发市场,果香扑鼻。芒果、荔枝、蓝莓、牛油果、坚果、甘蔗……一道“水果拼盘”尽收眼底,色香味俱全,煞是诱人。

近年来,永德县坚持党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发展模式,着眼于水果产业发展布局,以组织振兴引领水果产业振兴、以水果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切实走出了一条集绿色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水果产业发展之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截至2022年,永德共种植芒果5万亩,产值3.2亿元;种植临沧坚果60万亩,产值2.1亿元;共有牛油果面积0.05万亩,综合产值0.04亿元。2021年以来新增甘蔗种植面积6.08万亩,总面积达8.54万亩,综合产值5亿元。

诃子又名诃黎勒,在藏药学经典著作《晶珠本草》里,诃子被称为 “藏药之王”,有归肺、利咽、止泻、止咳等功效。永德诃子,主要分布在云南永康河流域,永德是目前全国最大、最完整、产量最高的野生诃子产区,全国诃子产量80%在云南,而永德诃子又占云南诃子产量的80%。2015年,永德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诃子之乡”,历年来产量位居全国之首。

永德诃子最早在1953年首次加工外调,此后诃子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最多时诃子产品行销覆盖了全国27个省以及83个医药公司,小小诃子成为永德打破空间地域壁垒,增强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上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坚果.jpg

坚果

发展县域经济,产业是关键。万亩生态连片芒果园、临沧坚果园、南药诃子基地……在永德,一串串“果”、一颗颗“药”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的“致富果”“幸福果”,产业链也在不断延长,产能也在持续释放,不仅让全县老百姓鼓起了钱袋子,也成为凝聚永德各族群众的“团结果”。

俐侎人在织布2.jpg

彝族俐侎人在织布

彝族俐侎人

以“特”为笔 添彩百花园

永德县很早就有人类栖息繁衍,至今,长期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彝族俐侎人仍然是这片土地神秘的存在,为中华文化百花园添彩。

沿S313线在高山密林间盘旋,路旁峭壁险峻,密林苍翠,泉瀑灵动,山坡上田地散落、民族村寨星罗棋布,永德特有的彝族俐侎人的黑衣部落坐落其间。

永德俐侎人民间手工纺织文化(景朝荣摄).jpg

展示民间手工纺织文化

俐侎人属于彝族支系,人口只有2万余人,大部分分布在永德乌木龙、亚练、大雪山等地。俐侎人至今仍然保存着较为原始的服饰、饮食文化、信仰、风俗、舞蹈、工艺品制作等传统,他们把历史藏在黑色里,把家书写在口头上,为永德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增添了许多幻想与神秘的色彩。

以永德县乌木龙乡为例,那里至今还沿用着彝族俐侎传统工艺制作服饰。俐侎人崇尚黑色,他们的服饰制作有纺线、织布、靛染、剪裁、缝纫、刺绣等多道工序,且所有程序都由女子承担。

在纺织时,她们多用大麻。随着时代变迁,用料也随着时代发展,棉料逐渐代替了原始的麻料。现在,织布的原料已基本上从市场上购买,她们把白纱线用玉米浆煮之后纺成坨,抽成经线,在自制的织出白布和黑白格子布。

而黑色的布是用白布染成。染料是靛叶,为当地种植的一种俗称“板蓝根”的植物,靛叶通过特定工艺制成靛染液,然后用于染色、定色,直到色泽均匀黑亮,才算满意。

除了黑色,她们还会根据需要用含有不同植物色素的植物皮、壳染成不同颜色的布,再用自制点花工具把生石灰浆点在黑布青布上,制出点花布。

当地新娘装就是用她们自己织就的布制作,而且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做好,整个制作过程是纯天然、纯手工的。服装整体既适应自然环境的古朴色调,又不失艺术典雅。当地女性是服饰的创造者、传承者,她们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用智慧和勤劳守护和耕耘着这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

彝族俐侎人桑沼哩节庆日打跳活动.jpg

“桑沼哩”节庆日打跳活动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居住在大山深处的俐侎人会迎来他们最盛大的节日——“桑沼哩”节,阿朵(小姑娘)和阿塔(帅小伙)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走上街头,跳起“大芦笙”舞蹈,山寨沉浸在一片欢快浓情的节日气氛中。青年男女会聚集在“情人谷”的温泉边沐浴,而后围篝火对歌取乐、谈情说爱,因而也被誉为“东方情人节”。

如今,“桑沼哩节”已成为永德县一项重大节庆活动,彝族同胞用自己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传承着自己的民族歌舞、祭祀、服装、饮食等传统民风民俗。

乌木龙彝族乡以开展“桑沼哩”民族文化旅游节为契机,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pg

“桑沼哩”民族文化旅游节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永德各族群众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科学知识。至今,有许多方面还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德昂族干栏式竹楼房和德昂族妇女别具一格的古代“茫蛮”部落的装束,布朗族自种木棉纺织的“桐华布”(土布),傣族以构皮为原料制作的“白绵纸”,“打歌”(三跺脚)、“跳摆”(象脚鼓舞)和“唱古本”“唱小曲”“作对子”等歌舞,打陀螺和拳术、刀术等民间体育……

在永德,彝族山寨,傣家竹楼,拉祜族、布朗族干栏式重檐木柱楼在半山腰临水而居,山高水长,谷幽林密,原始质朴,犹如仙境。自然淳朴的永德人,在古老的哀牢故地,用最饱满的热情,最团结和睦的状态,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选题策划:陶红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马新焕/整理

临沧市委宣传部供图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