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多彩云南•文旅 >> 内容阅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百花齐放彩云南 云南民族文化优秀成果展惠民进社区
稿件来源: 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6日 13:28:57

编者按
 

云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切实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将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枝繁干壮”工程,大力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好文化强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云南力量。

云南省民族文化工作在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繁荣发展、培养民族文化人才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19至2023年,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和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连续4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10件惠民实事”之一,也得到全省各族群众的高度认可。

云南作为全国首批选送项目进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展示省份,积极推进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百花齐放彩云南——‘十三五’云南民族文化优秀成果展”入选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100个推介项目。

日前,记者从云南民族博物馆获悉,为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民族文化作品(产品)真正深入人心,本月中下旬,云南民族博物馆“百花齐放彩云南”云南民族文化优秀成果展的巡展走进楚雄彝族自治州彝人古镇社区、走近群众,让社区居民零距离感知云南民族历史文化。本次展览由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云南民族博物馆、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承办,楚雄市东瓜镇彝人古镇社区协办。展览分为:枝繁干壮,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百花齐放,壮大中华文化生命力;文化赋能,文旅融合形成特色产业资源;美美与共,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四个篇章进行展出。同时,还将从云南民族博物馆遴选出100余件可移动文化艺术藏品,连同16个州(市)选送的100余件文化成果展品,在社区内进行展示,将中华文化内化为各民族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

微信图片_20231115202506.jpg

枝繁干壮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云南民族文化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实施“枝繁干壮”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有,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把保护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共性和一体性,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引领各族群众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微信图片_20231115194328.jpg

党的二十大报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11种民族文字对照版图书首发式

本次展品展示深入挖掘以“民族团结誓词碑”为代表的体现“五个认同”、民族团结进步和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突出的题材,创编和推出《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等精品剧目、出版物、宣传物。

通过云南广播电视台民族频率,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录制传播云南爱国故事。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创建102所云南省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展演、展示、展览等活动,将中华文化内化为各民族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

看稿(1)-3.jpg

百花齐放 壮大中华文化生命力

云南民族文化工作将挖掘、整理、记录、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任务,统筹兼顾地域、民族、文化类型,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弘扬方式上多措并举,建立起一批民族文化资源库,出版了一批民族文化珍贵资料丛书,建设了一批民族文化活态传承基地,培养了一批民族文化优秀传承人。同时扩展文化交流,搭建平台、丰富形式、创新载体,通过民族文化的互通互学互鉴,推动情感的相知相亲相惜,实现生产生活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在传承和发展中的互鉴交融,保护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库,壮大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奠定了中华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文化基础。

征集保护少数民族文献古籍3万余册,保护少数民族口碑古籍1万余种,其中81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出版《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云南各民族卷)等一批民族古籍精品图书。

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1199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282个,省级民族文化机动金文化项目104个。策划出版1300余种民族文化出版物,使中华文化的丰富基因得以在当代记录、传承和延续,保护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彩云南2.jpg

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工作,涵盖民族音乐、舞蹈、手工艺、建筑、服饰、民间文学、传统体育、医药等领域,使大量濒危民族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和延续,丰富中华文化基因库。

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项目,共建设了30个特色乡镇、780个特色村寨,其中247个特色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居全国第二。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日益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

以“阿诗玛”、东巴文化、哈尼梯田生态智慧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元素打造为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品牌。

加强交流互鉴,组织各级各类民族文化体育活动。

举办

云南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云南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云南省第十一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

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

云南省第十三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

云南省第二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

参加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

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

牡帕密帕.jpg

牡帕密帕

美美与共 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

围绕新时代的文化发展需求,云南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价值内涵,拓展完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培育新鲜积极的、具有代表性的云南民族文化品牌精品,推动云南优秀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多样的民族文化转化为取之不尽的“人文资源”,打造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民族文化精品,赋予云南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巩固云南民族文化强省优势,讲述好 “云南故事”,传播好“云南声音”,生动展示云南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元文化和谐共融、民族关系和谐共处的“美丽云南”新形象。

云南民族生态文化是云南各族人民适应山区环境特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繁衍生息的智慧结晶,是云南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和积累起来的特殊知识和方法。深入挖掘云南各民族尊重自然、崇敬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使云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创作传播与互联网+相结合。尝试运用VR三维全景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3DMAX制作技术等信息技术,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数字化、图像化、声像化,形成网上、网下的多元互动和交互体验。

梅葛传承(一).jpg

梅葛传承

扶持创作《版纳风云》《布朗山》《阿昌人家》等一批云南题材的影视剧和人文影像纪录片;创编民族歌剧《小河淌水》、舞剧《幸福花山》等一批民族文艺精品剧目,推动全省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云南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104人次,为全国之最。

实施少数民族节日振兴工程,支持开展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创新,连续四年将“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火把节”“泼水节”等民族节庆已成为云南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符号和品牌。

新学员表演培训.jpg

腾冲刘家寨皮影

文化赋能 文旅融合形成特色产业资源

云南民族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文旅融合将其转化为特色产业资源,打造出一批民族文化特色产业乡镇、特色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品牌,带动就业,构建出一条百姓能参与、能受益的民族文化产业链条,助力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独龙族、基诺族、怒族、傈僳族等民族“一步跨千年”的故事令人瞩目。2019至2023年,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连续4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10件惠民实事”之一。民族文化“普惠于民”并得到各族群众的高度认可,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边疆各族群众矢志不渝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情感基础。

全省扶持培养100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带头人,示范带动产业发展,吸纳解决了民族地区数千名农民就业,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1、寸发标 云南省第五届兴滇人才奖获得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坚守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传承,影响带动鹤庆县新华村文旅产业全面繁荣发展。

2、普玉珍 彝族刺绣守护者,第一届云岭技能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创办雄冠彝绣厂,推动楚雄彝绣产业化实践,长期免费培训残疾人学习彝绣并回收绣品,用刺绣产业带领绣娘700余人走上致富路。

3、吴志明 2005年组建红河民族文化传习馆,16年来,招收农村学员80余名,传授他们吹、拉、弹、唱、民间舞蹈等技艺,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民族民间文化人才,用实际行动践行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4、段银开 作为国家级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先后评选为云南省“万人计划”首席技师、云南省百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等;在各种光环下,她没有过多考虑个人利益,而是想着如何把白族扎染技艺传承、发展下去;她把白族扎染博物馆的加工订单分摊给周城村技艺熟练的妇女,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在段银开的带动下,周城村从事白族扎染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加入进来。

张继美.png

国家级非遗项目傣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叶娟及市级传承人张继美

省级民族文化事业单位文化成果展示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是负责指导全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管理、抢救、保护、翻译、传承、学习和使用工作的职能部门。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体现云南特色的工作新路子,在改革创新中取得新突破。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治化进程得到有效推进,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翻译取得新成绩。编写出版《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释义》。完成14个民族18个文种《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的民族文字翻译。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建设稳步发展,建成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网。采集24种少数民族语言资源5000万字,开发喀卓语学习APP。

少数民族语文新词术语规范取得新进展。规范14个民族18个文种十八大以来的新词术语4400余条,云南少数民族语文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工作取得新突破。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少数民族文献典籍翻译出版成效显著。抢救保护和翻译出版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汉族题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译注丛书》9部800万字、《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翻译典藏》7部650万字,产生积极反响。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文化传承发展及“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等古籍抢救保护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领导下,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工作。目前,已建成西南地区收藏民族古籍种类较多的民族古籍资源库,共收藏彝、傣、瑶、纳西、傈僳、壮、白等民族古籍3454种4925(函)册,其中18部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建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数据库平台,设文字古籍库、口传古籍库、古籍出版库、人才库、州市古籍库、小微展厅、读者中心7个版块,全方位展示查询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资源。组织、协作完成《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云南各民族卷的编纂出版工作,出版《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100卷、《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诗全集》等多种翻译、影印、编目成果200多部2000余种,成果获云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以及国家民委和原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多项图书奖、出版奖。先后多次组织实施并协助国家民委、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举办全国民族古籍巡展,为传承弘扬云南少数民族古籍和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应有贡献。

云南民族出版社

云南民族出版社成立于1957年,承担着用22种民族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出版各类图书的任务,是全国出版少数民族文字种类图书最多的出版社。多年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牢牢把握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充分发挥民族宗教工作领域宣传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作用,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边疆民族地区落地生根,促进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云南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形象,维护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始终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文化建设主阵地作用,先后翻译、出版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党和国家重要政治读物以及法律法规类读物。

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执行党和国家的新闻出版方针、政策,担当出版的文化使命和职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深入挖掘整理云南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策划出版了《云南民族文化大观丛书》《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系列》等一批具有重要历史传承价值的民族文化精品。

《今日民族》杂志社

“十三五”期间,今日民族杂志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彩印精装,出版发行《今日民族》《今日民族·中小学版》120期逾112万册;顺势而进,创办“今日民族”“城市民族”系列新媒体,推送文图上万篇幅;编印出版《云上花开——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纪实》《同行共铸——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路径探析》《心手相牵 共筑梦园——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云南实践》等一批图书,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良好局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云南民族博物馆

云南民族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单位、中国西南博物馆联盟成员,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民族类博物馆和亚洲知名的博物馆,是宣传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平台,已成为国内、国际文化展示交流的亮丽名片。

“十三五”期间,各项事业成绩斐然。新增馆藏文物1667套(件)。科研队伍成长喜人,有正高职称12名,副高职称23名,9名受聘为西南林大、云南大学等高校硕导、客座教授,合作承担6个国家社科课题,完成《云南省志·民族志》《云南省国家级非遗名录影像记录》 等项目35个。成功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云南实践”等各类展览53个,获同行肯定,社会反响十分强烈。社会教育形式新颖,举办节日非遗演示活动,开展展览进学校、进社区等20余场次,线上线下浏览、参观的观众362万余人次。

王杰锋.jpg

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杰锋

16个州(市)文化成果展示

文化惠民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程,作为省政府惠民实事的一项内容,事关全省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各族群众密切关注。组织实施好该工程,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全省民族宗教系统及相关单位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所有项目资金落实到位。坚持将“惠民”作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出发点,以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落脚点,以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方针战略为结合点,切实提升工程惠民的质量和范围。

云南共有8个自治州、8个地级市,每一个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州市充分发挥自然、历史、文化等特色优势,切实做好各类文化项目,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1274858680.jpg

云南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马术表演

昆明市

2016年至今,扶持安排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69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9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12人。

云岭首席技师

金永才 云岭首席技师,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薪传奖”。推动乌铜走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成立专业金属工艺培训学校,帮助听障人士残疾人学习谋生技能。

李蓉丽 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岭首席技师。促进民族传统技艺创新发展,项目成果“火草”围巾荣获“世界杰出手工艺徽章”认证,通过手工艺产业改善民族地区妇女就业和留守儿童等问题。

昭通市

2016年至今,扶持安排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55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3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3人。

芦笙制作技艺

芦笙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王杰锋是国家级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19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学艺,熟练掌握了整套制作工序流程,成为第五代传人,经过多年探索,创新传承,对簧片和发音管距的长短与定调的关系做了反复的实验,使制作的簧片增加了弹性和韧性,芦笙的声音更响亮,音质更加悦耳,音调也较准确。他制作的芦笙小到30厘米,大到1米多,也可根据用户的需要制作8管或10管的芦笙,工艺精良,造型美观。

曲靖市

2016年至今,扶持安排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57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3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5人。

龙海乡小新村彝族文化抢救保护、龙海乡下古都依村彝族密枝节祭祀文化抢救保护

编排《豹子爬杆》《庆丰收》《欢乐酒歌》《刀叉舞》等彝族特色舞蹈并进行展演,拍摄密枝节祭祀活动的视频、图片,为更好地挖掘整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进一步丰富表演形式和表演内涵、增加表演场次、加大歌舞交流力度,积极引导彝族原生态歌舞器乐组织向专业化、商业化方向发展,最终达到以歌养歌、以歌养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玉溪市

2016年至今,扶持安排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52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7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6人。

棕扇舞文化项目

哈尼族棕扇舞是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很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棕扇舞文化项目总体目标是对棕扇舞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和建立数据库,打造棕扇舞传习所,收集传承人的生存状态和项目传承情况,扶持现有的民间传承队伍开展传承活动。目前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传承人访谈工作,收集流传在哈尼族地区的民间服饰、舞蹈套路、音乐和各种传统乐器,发现民间舞蹈和音乐艺术人才。通过此项目实施,积极推动棕扇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保山市

2016年至今,扶持安排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72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6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7人。

腾冲刘家寨皮影

腾冲刘家寨皮影,是云贵地区至今遗存的民间皮影艺术,是我国以陕甘晋冀为主要流传区地域外的独特的皮影艺术。面对现代化和工业化时代,刘家寨皮影也同样遭遇了观众流失以及大众审美转变等问题,到了无以为继的境地。好在众多传承人在积极地培养弟子,满怀热情地创作与开发产品,使得腾冲皮影的延续有了一线生机。

楚雄彝族自治州

2016年至今,扶持安排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71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10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8人。

姚安县彝族梅葛传统文化抢救保护

梅葛是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梅葛调演唱的彝族创世史诗,其内容几乎反映了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被视为彝家的“根谱”、彝族的“百科全书”。

为使姚安县彝族梅葛传统文化得到持续的抢救性保护和传承,2020年申请了少数民族文化抢救保护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马游村乃至姚安县梅葛文化的保护传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梅葛文化更加引人注目,彝族群众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效推动姚安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016年至今,扶持安排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86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10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16人。

阿细跳月1.jpg

阿细跳月

大型歌舞剧《阿细跳月》

大型歌舞剧《阿细跳月》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民间世代传承人命运交织的故事。该舞剧由序、6个章节及尾声构成,具体为:序《踏火追月》,6个章节分别为《阿布阿匹眼中的娃娃》《阿细成人礼》《赛舞场上》《月下情歌》《祭火薪传》《阳光阿细》,尾声《阿细跳月》。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2016年至今,扶持安排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69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9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9人。

壮族“水竹花伞”传统文化抢救保护

壮族“水竹花伞”的民间手工制作技艺,在丘北县官寨乡秧革行政村向阳村一户壮族家庭世代相传,到85岁的张荣华这一代,已历经260余年。壮族水竹花伞制作技艺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数百年,对发展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研究人类发展史和民族学均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壮族水竹花伞既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在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壮族村寨使用十分普遍。2018年,壮族水竹花伞获得省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扶持经费,对壮族水竹花伞传统工艺进行抢救保护,制作高清光碟100张、工艺流程画册100册。

普洱市

2016年至今,扶持安排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68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6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7人。

《牡帕密帕》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部长篇诗体创世神话,属拉祜族口述文学,流传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牡帕密帕”是拉祜语译音,意为“开天辟地”。《牡帕密帕》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主要在《种葫芦》《扎笛娜笛》《第一代人》的部分内容中。2006年5月20日,《牡帕密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2016年至今,扶持安排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51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5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10人。

西双版纳州国家级传承人叶娟

叶娟﹐女﹐傣族﹐1955年生﹐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养镇曼龙岗村人﹐傣族织锦艺人。从11岁起﹐叶娟随母亲玉腊学习织锦﹐由于她刻苦好学﹐有较强的悟性﹐13岁时便能独立完成织锦工艺。她所织的傣锦﹐图案清晰﹐色彩搭配得当﹐做工精细﹐深受群众喜爱。她用织锦做的裙带子、床单、被单头、挂包、被面等﹐美观大方﹐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近年来叶娟不断推陈出新﹐大胆地尝试创作白布黑花图纹的织锦﹐尤其受到国外游客的青睐,日本、美国、荷兰等地都收藏了她的织锦。

大理白族自治州

2016年至今,扶持安排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90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11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17人。

民族文化“百名人才”

母炳林,男,白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84年至1988年随师傅赴多地学习当地银器锻制技艺,1988年至1997年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独立创作银器作品,至今已从事金属工艺银器锻制技艺36年。从业以来,母炳林先后带出学徒百余人,这些曾经的学徒也开始带徒弟,为当地民族民间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和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2016年至今,扶持安排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56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9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9人。

旺腊和约相的孔雀舞人生

旺腊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傣族孔雀舞代表性传承人。旺腊跳的孔雀舞别具一格,具有别样的风采。迄今为止,旺腊跳孔雀舞已有40多年。

约相从1975年开始跳孔雀舞至今已48年,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傣族孔雀舞代表性传承人。从2009年开始,约相就把孔雀舞带进当地一所小学,让孩子们从小了解本民族文化、会跳本民族舞蹈。目前,他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都在跳孔雀舞,形成了三代同台孔雀舞世家的人文景观。

旺腊和约相两位孔雀舞传承人,每年利用学生寒暑假时间开办孔雀舞培训班,培养了无数的孔雀舞传承人。

丽江市

2016年至今,扶持安排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62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11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3人。

民族文化“百名人才”

和红亮,男,纳西族,自幼在父亲耳濡目染下学习“热美蹉”,通过多年的努力,2018年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热美蹉”的代表性传承人。

纳西族热美蹉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流传于丽江市金沙江流域纳西族群众中的一种古老民俗文化,也是纳西族群众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世界的集中表达。“热美蹉”为集体歌舞,参加者少则十余人,多则几百人,不分男女老少,手拉手围绕火堆,按顺时针方向踏歌,边唱边跳,是一种集体歌舞艺术。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2016年至今,扶持安排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77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19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5人。

独龙族博物馆

独龙族博物馆位于贡山县独龙江乡政府驻地孔当村,于2016年10月正式开馆,是国家民委重点项目。独龙族博物馆是我国首个以展示独龙族文化为主题的民族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的独龙族博物馆,主要收藏、保存、展示独龙族历史、文化、经济、生活以及相关的物质文化。承载着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也回应了50多万怒江各族儿女,尤其是6000多独龙族人民的热切期盼。

临沧市

2016年至今,扶持安排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60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12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7人。

博尚镇碗窑土陶制作技艺

碗窑村有历史悠久的制陶产业,制陶艺人多、龙窑规模大,85%以上的人家都从事制陶,保存着原始的手工制陶工艺,陶产品丰富,拥有较多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土陶产品不但畅销临翔区及周边各县,还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国家,陶业收入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通过实施土陶制作技艺文化精品项目,实现全村土陶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彰显古村落的特色,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土陶文化旅游产业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迪庆藏族自治州

2016年间,扶持安排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80个,其中云南省民族文化精品工程10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11人。

迪庆民族团结进步的和美乐章

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歌舞《迪庆一家亲》通过艺术形式展示迪庆各民族多姿多彩的优秀民族文化,展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和美画卷,表达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相依、相生、相伴的血肉联系,携手奏响新时代新迪庆民族团结进步的和美乐章。其中《爱我中华》《一个妈妈的女儿》《我和我的祖国》等具有代表性的节目引发了现场各民族观众的共鸣,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都呈现出一幅各民族水乳交融,共同团结奋斗的和谐美景。 

 

统筹策划:陶红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高燕

图片:云南民族博物馆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