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多彩云南•文旅 >> 内容阅读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石林县引领旅游促“三交”新风尚
稿件来源: 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30日 15:05:22

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jpg

旅人停驻在这里,等待云散日朗山石成趣;阿诗玛字字留恋,动人歌喉如天籁响彻云端;阿黑哥勇敢深情,留下传唱南北的不朽诗篇。

这里是石林彝族自治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文明城市、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11月23日,伴着熹微晨光,动车一路北上,记者跟随中央省级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行采访团,来到“世界喀斯特的精华,中国阿诗玛的故乡”石林县,探寻各族群众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教育实践活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生动故事,探寻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县城独特文旅魅力与民族团结之花盛开的“秘密”。

mmexport1701232761210.jpg

游人如织的石林景区

日子越过越“新鲜”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是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2008年11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石林街道小箐村看望彝族群众,在村民所福荣家的殷殷嘱托一直温暖着石林各族群众的心窝。

“我们现在的日子嘛,就像天上的日头,到处都是新鲜的阳光,日子越过越有希望。”所福荣一家搬进了新修的房子,在石林风景名胜区做水果生意,总爱跟游客闲聊这些年生活的巨大变化。

mmexport1701232726345.jpg

工作人员介绍小箐村情况

陈润德是石林县民族宗教局派驻小箐村的第一书记,他给记者介绍村子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我们村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彝族特色餐饮,做强传统刺绣产业,涌现了王爱国、毕志辉等刺绣发展致富带头人,全村从事专业刺绣的共有158人,专业从事刺绣和销售的有120余户,刺绣产品远销国内外,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0余万元。”

距离小箐村不远,五棵树村则通过“景村联动”,让有“根”有“叶”的交融发展成为旅游产品附着、延伸的支点,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纽带。五棵树村采取“党总支+公司+农旅”的运营模式,形成了“产业围绕旅游转、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组织村民大力开展民族服饰出租、民族刺绣出售、摄影摄像彩扩、导游服务等多种旅游服务业态。村集体年均创收700余万元,村民每年人均分红不低于4000元,人均纯收入达3万元,各族群众幸福感更强、获得感更足。

“在党和政府帮扶支持下,我才鼓足勇气开了民宿,没想到生意越来越红火,现在还成立民宿联盟,加上在景区工作的额外收入,一家人的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五棵树村村民所大凤开设的“大凤客栈”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在旅游旺季更是一房难求。

mmexport1701232719380.jpg

五棵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所忠明介绍五棵树村情况

居住在五棵树绿美村寨,60多岁的谢永萍幸福溢于言表,“从河口县嫁到五棵树村40多年,从一开始靠天吃饭,到现在有各种生活保障,我们老了还能发挥余热,当保洁员维护好村寨环境,日子就像抹了蜜一样甜!”

“有党的光辉照耀,我们的日子才能蒸蒸日上。经过召开村民大会,大家一致决定栽种五棵石榴树,寓意五棵树的村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做好做实。”五棵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所忠明指着茁壮成长的五棵石榴树,赋予了五棵树村名更深的思想内涵和更广泛的思想共识。

近年来,石林县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试点工作,积极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产业,创新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同时,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五棵树、蓑衣山、糯黑、小箐、月湖、蒲草、和摩站、阿着底特色旅游村寨、旅游古村落建设,鼓励周边村寨组建文艺队伍,遴选18支优秀文艺队伍到景区举行原生态群众性民族文化展演,以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mmexport1701232924880.jpg

游客在石林景区合影留念

迎来故友遇“新朋”

“歌唱丰收的时光,歌唱繁荣的祖国,我们要为幸福尽情地歌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石林县有一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唱出了石林各族儿女的热情好客,道出了中华民族“有朋自远方来”的交往情怀,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鲜活载体。

mmexport1701232739807.jpg

石林景区组织周边村民弹起大三弦跳起民族舞

“我一开始只是过来游玩,没想到彻底爱上了石林!当地朋友热情好客,各种民族特色美食好吃又便宜,还能参加火把节、阿诗玛旅游文化节等民俗节日,大家就像一家人,这种友爱的氛围,让我决定带着家人在这里定居。”来自湖南的唐先生第一次来到石林旅游,就居住在大凤客栈,交了不少当地朋友,于是第二年便举家来到石林,成为“新石林人”。

石林旅游业的发展,既带来了像唐先生这样的老朋友,也结交了很多新朋友。石林“走出去”,积极与广西南宁、贵州荔波等地缔结友好关系;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缔结为民族团结进步共建联盟;围绕“团结友谊增合力,合作共济促发展”主题连续28年与陆良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共建活动;创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合作基地,以文化传承增进云台人民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接待“汉语桥”系列赛事,让世界看到石林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

此外,石林风景名胜区立足石林县自然资源禀赋、交通条件、文化底蕴等优势,与国际国内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成员建立定期交流机制,与全国多家AAAAA级旅游景区建立联系,与黄山、张家界、五大连池、浙江常山等景区缔结姊妹公园或友好景区,经常相互走访交流,互通信息,相互选派人员交流学习;与云南省的禄丰恐龙谷、大理三塔、丽江玉龙雪山等景区共同打造云南精品旅游线路,全方位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推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合作中增进交流,巩固友谊,促进团结,共同发展。

mmexport1701232755218.jpg

石林景区内的民族歌舞表演

“包容和美的文化氛围,团结友爱的民族融居实践,不仅给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也让石林的各族群众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过去的40多年间,石林景区接待游客7412万人次,累计为全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了46亿元的资金支持。景区每年吸纳周边富余劳动力100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比如:景区周边的五棵树、小箐村委会的各族群众参与到景区旅游服务、资源保护等工作,我们的讲解员、综治人员、电瓶车驾驶员、保洁员、绿化员,大多是周边各族村民。景区周边的村民,大多都是从事与旅游相关的餐饮、酒店民宿、旅游商品生产加工等工作。石林景区不仅成为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平台,也成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引擎。”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党委副书记李云梅见证着石林的变化,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景区的实际参与者、受益者。

石林县的旅游人数从2016年的553万人次提高到2021年的1016.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016年的4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00亿元。企业家、创业者带着资金、项目纷纷落地入驻,形成了56个民族和谐共居的互嵌式社会结构,有力促进了各民族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个人到联盟,石林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旅游促“三交”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树立了“以旅留人”的新标杆,引领旅游未来发展新范式。

mmexport1701232766697.jpg

记者团听取石林风景名胜区景区介绍

全域文旅筑“新梦”

“因石而名、因旅而兴”是对石林县最贴切的描述,如何在旅游新业态上做出新成绩,让金字招牌一直具有绵长的生命力,打造全域旅游就是石林给出的答案。

“石林县围绕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51068’重点任务,以旅游提质、项目建设、智慧旅游、产品供给、乡村旅游、文化赋能为抓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看着石林景区冬游市场依旧火爆,石林县文旅局有关负责人很欣慰,种下全域旅游的“种子”,如今逐渐结出丰收的“硕果”。

mmexport1701232911257.jpg

 附近村民在石林景区娱乐

在三胡、笛子伴奏下,来自松园口自然村的毕文芳和几位村民一起,在石林风景名胜区唱起了彝族民歌新编:“在美丽富饶的石林,我们过上幸福生活,永远不忘党的恩情!”歌词唱出了各族群众的心声,找准民族文化与全域旅游的契合点,引导各族群众“唱深情的迎客歌留游客,跳欢快的大三弦舞招游客,亮丽的民族手工艺品引游客,玩民族体育项目揽游客”,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旅游活动润物细无声地全域铺开、全域见效。

微信图片_20231129102016.jpg

村民在石林景区内售卖彝族刺绣  黄世俊 摄

打造“一中心两示范点三基地”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模式,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党建联盟,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等主题教育活动1200场次。

加大与上海等东中部协作地区沟通对接,劳务输出7253人,招才引智220人,促进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135场次,开展“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等系列活动300场次,自1978年石林景区开园以来,全县累计接待游客7412万人次。

自2017年成功创建为“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以来,石林已持续创建19个省级、112个市级、188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在全域旅游的助力下,石林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融荣与共 美美石林”成为石林县全域旅游“全域联动、全域出彩”的最好写照。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陶红 王云飞 黄世俊 陈慧君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陶红 摄影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