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多彩云南•文旅 >> 内容阅读
又见“傈僳舞王”胡三八
稿件来源: 保山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6日 18:19:46

他被誉为“傈僳舞王”。自2002年被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委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艺人”之后,他就带着这群“喜欢唱歌跳舞的庄稼人”从高黎贡山脚下的芒宽一路弹着三弦跳到了央视舞台,唱到了北京国际合唱节。他用三弦连接起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用“原生态”的声音开启了一场读懂保山,共同见证一场民族文化美美与共的化蝶之旅。

听见三弦响,心喜脚板痒。

伴随着欢快热烈的三弦琴响起,地处高黎贡山与怒山大峡谷中的芒宽彝族傣族乡迎来了一年一度辞旧迎新的傈僳族阔时节。

图片

刚健洒脱的舞姿配上欢快跳跃的曲调,只见67岁的胡三八带领着身穿节日盛装的傈僳乡亲踏歌而来,他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小伙子们一边弹拨着三弦,一边用脚踏响地面,姑娘们则穿插其间,随着三弦的旋律绕圈而舞。跨年夜的芒宽民族广场上,芒宽乡22个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手拉手齐聚同心圆围圈“打歌”,万人共同唱响“共产党好,民族团结好,社会主义新时代好”,共同祝愿2024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事隔20年,又见胡三八。他依然宝刀不老,精气神十足,随着三弦轻松活泼的旋律翩翩起舞。火光映照在他的脸庞上,打歌的快乐让他笑成了一朵花。一瞬间,冬夜的寒意就被他燃烧的热情融化,化为一簇簇盛放的烟火,照亮了一片夜空。

“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胡三八声音洪亮地说。

图片

“傈僳舞王”的变与不变

背靠高黎贡,面朝怒江水的芒宽四季常绿,花开不败。这里不仅山雄水奇,富饶美丽,而且拥有22种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在全乡4.9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69%。他们热情好客,真诚质朴,勤劳善良。常人评价芒宽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且早在2003年就被认定为“中国歌舞之乡”。

正是在2003年,我首次采访了胡三八。

图片

那是夏季一个酷热的傍晚,在高黎贡山上种植草果的胡三八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女汗流浃背地赶回他们位于芒宽乡西亚村山坡田的家中。那是一间简陋的小平房。知道我们要看他跳三弦,本来一脸疲乏的胡三八即刻来了兴致。他拿起祖传的三弦琴,吆喝着一家人跳了起来。随着三弦奏响,寨子里其他傈僳乡亲也加入进来,歌舞声中,只见他们一个个神采飞扬,气韵流畅,一天的农作劳累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当天,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胡三八首次表演他独创的舞蹈《鸽子渡食》,该舞蹈利用人的脚、手、头、下巴等部位,加上脸部丰富的表情,将鸽子孵化、照料、喂食小鸽子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充满情意的灵动感。这是胡三八长期观察生活激发的灵感。他的舞姿干净利落、表情潇洒自如,自信流畅,动作刚柔相济、姿态飘逸灵活,感染力极强。

在那一刻,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民族的自信和洒脱,在他们的歌声中体会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赞颂,并被来自他们口中的那一个个纯净的音符感动得热泪盈眶。

图片

之后,胡三八创编的《鸽子渡食》成为他的经典节目,逢节必跳,历久弥新,长演不衰,并多次获得省市级奖项。2005年12月22日,胡三八受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邀请,带领芒宽乡傈僳族四声部无伴奏合唱团远赴北京参加《小崔说事》的春晚演出,受到专家学者和全国人民的高度赞誉。在2006年,崔永元又非常热心地将芒宽的傈僳族“原生态”四声部合唱团推向中国国际合唱节,在北京他们斩获特别奖,让全世界的人们听到了来自芒宽的天籁之音。

2005年是胡三八人生中难忘的一年。他通过种植草果和核桃,从“傈僳舞王”变成了“草果大王”。不仅盖起了一幢三层楼的小洋楼,还成为村里的致富能人。但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竟然去了一趟中央电视台为全国人民表演,他认为这才是人生大事,为家乡争了光添了彩。“有时候想想就像在做梦,早上还在地里摘香料烟,晚上就住进了北京的大酒店。那个床和沙发都太软和了,反而不敢睡觉呢。”胡三八笑着回忆。在北京,他们还去天安门看了升旗仪式。“我们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共产党太伟大了。”胡三八激动地说。

光阴似箭。“2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是变得越来越好,不变的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初心依然坚定不移。”胡三八感慨。

图片

“现在的任务是教娃娃们跳舞”

如今,胡三八已是四代同堂。他的曾孙已经三岁了,一家人住在20年前盖的那幢大房子里,其乐融融,和谐幸福。

他每天仍然喜欢在地里忙活。“我们芒宽这个地方好,一年四季都有你忙的。”2024年元旦这天,胡三八从地里摘了些无筋豆和冬早包谷来,让我尝个鲜。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他竟然很用心地将2006年11月25日我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神秘的傈僳族“四声部”》的文章复印件以及当年他与崔永元的合影挂在正屋最显眼的位置。“我这是要提醒自己,要把傈僳族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现在的任务就是教娃娃们跳舞。”胡三八认真地对我说。

有传承才有发展。纵观胡三八的成长史,他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皆来自老辈人的传承。胡三八原名密三才,虽只有小学文化,但自幼爱唱爱跳,14岁就跟着父亲和乡亲们学习傈僳族三弦舞,学习弹奏民间乐器,并逐渐掌握了三弦琴、四弦琴、笛子、口弦等民间乐器制作技艺。他懂傈僳文,学习并擅长傈僳族舞蹈和傈僳族民歌、傈僳族四弦琴弹奏,并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傈僳族歌舞骨干。

图片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从父辈和乡亲们那里学会了“弹弦打跩”“无伴奏打跩”(一种生产性舞蹈)“肝哦跺”等几十种傈僳族舞蹈套路,而且对傈僳族的《小歌调》《接亲调》《爱情调》《盖房调》《哭丧调》等各种民歌也掌握得十分熟练,堪称傈僳族民间艺术家。

多年来,胡三八在当地傈僳族文艺表演队里一直担负着组织、传授、编导、领舞表演的重任。在当地,胡三八既是一名多才多艺的演员,又是一名优秀的舞蹈编导,还是一名德高望重的组织者和传播者。

胡三八在继承和传播传统的傈僳族民族民间音乐歌舞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创新与发展。他非常善于将傈僳族传统舞蹈动作美化和创编后搬上艺术舞台。在音乐方面他也非常善于运用民间古老的曲调填上新词来歌唱家乡的新人新事新风貌。

图片

从2000年开始至今,胡三八带出的徒弟已有800多人,其中2005年他还收了一个来自美国纽约的“洋弟子”司徒。司徒在胡三八家住了一个多月,他白天和胡三八一家挖田种地、放牛喂猪,晩上跟胡师傅学习傈僳歌舞,有时司徒也教乡亲们跳跳“国际舞”(交谊舞),不同文化习俗在傈僳村寨里的交融,让胡三八家的小院充满了笑声。胡三八教了司徒十多套傈僳族舞蹈,期望能让更多人通过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艺术了解中国,爱上保山。因前几年教出来的徒弟嫁人的嫁人,外出的外出,打工的打工,平时能拢起来的没有几个。所以,2013年,他又下了一番苦功夫,收了20名“徒孙”进行培养。

胡三八的“徒孙”年龄最大的13岁,最小的8岁,其中还有他自己的孙子和外孙女。因娃娃们全部都正在上小学,他只能利用晚上或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给孩子们传授舞蹈并学习三弦弹奏。或许是因为傈僳族“只要说话就会唱歌,只要走路就会跳舞”的天性所在,这些孩子们不但喜欢学舞,而且学得还很认真,领悟得也很快。

图片

为了方便孩子们学习舞蹈,他还自费添置了一些音响器材和服装,训练时就“全副武装”在自家院场进行。胡三八教得热心,孩子们学得认真,师徒们关系很好。年龄最小的“小徒弟”阿忠如今已成年。他说:“跳舞好玩呢,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上台表演,帅呢!”

如今,这些长大的孩子都成长为文艺队里的骨干队员。

芒宽乡党委书记陈玉佳告诉记者,这几年,为了传承和弘扬傈僳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芒宽乡党委政府多次邀请胡三八受聘担任辅导教师,如今他每周三下午都到芒宽中心完小去培训学生,弹起三弦传授傈僳族舞蹈,并形成了一条长效机制。

图片

文脉如水,文化浸心。胡三八和他弹拨的三弦连接着傈僳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连接着芒宽这方“中国歌舞之乡”的今天和明天。同样,要读懂身处大山大河间的神奇保山,也要读她昨日之事,看她今日所行,望向她奔赴的远方,去见证一场民族文化美美与共、融合发展的化蝶之旅。

保山日报记者:周向东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