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探索与理论 >> 内容阅读
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9日 14:57:5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充分挖掘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生活在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中,在不断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类型多样的生态文化,凝练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仁民爱物”“万物一体”的生态哲理、“知足知止”“惜物养德”的生态准则。

各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蕴含着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认知,体现为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知识、技术和制度等。例如,藏族在高原独特环境中创造了人与高原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文化,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中的熊崇拜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哈尼族构建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农耕体系,体现了丰富博大的生态智慧。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各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旨在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体来说,包括期内的资源配置,如对自然的利用不能超过其承载力,排放不能污染环境;期间的资源配置,即跨期配置,涉及现在与未来,旨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状态间的配置,即不同风险状态的配置,有的民族聚居地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为防范各种风险隐患,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以避险为主的生态文化。

充分挖掘和弘扬各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化,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充分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特别是在自然资源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灾害风险治理等领域有重要价值的生态智慧。

助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民族文化种类多、藏量大、价值高,民族文化产业绿色低碳,在促进区域就业、保持经济增长、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凝聚人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做精做强文化产业,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助推环境污染防治。各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内容。如,藏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保护山水、禁忌乱挖滥砍等内容;侗族有在村寨周边建设护寨林的风俗,并用侗款规约人们的行为;纳西族认为人与自然是兄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传统生态习惯法。挖掘和弘扬这些传统智慧,有助于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助推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升。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受益于自然的滋养,从所处的生态环境中获得生产生活资料,形成了敬山爱林的传统,用朴素的生态保护理念维护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三江源地区为例,人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传承了在长期适应自然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生态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自觉行动。要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推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推动中国特色生态文化走向世界。

助推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民族地区清洁能源富足,碳汇资源丰富。如,云南省森林面积达3.74亿亩、森林覆盖率65.04%、森林蓄积量20.67亿立方米,这几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宁夏都是太阳能资源富集地区;新疆、内蒙古是风能资源富集地区。高效开发利用这些清洁能源和碳汇资源,对于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各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蕴含着质朴的环保意识,苗族的“榔规”、水族的“封山议榔”、布依族的“榔团盟约”等,契合了低碳发展理念。要深入挖掘传统生态智慧,助推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贡献。

作者:郑长德 (单位系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