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探索与理论 >> 内容阅读
发挥民族地区优势 助力文旅经济发展
稿件来源: 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30日 13:50:06

发挥民族地区优势 助力文旅经济发展

找准构建民族地区新发展格局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把发展文旅消费作为重要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当前,在我国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消费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民族地区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发展文旅消费是重要突破口。

势:消费升级,文旅市场成为“新蓝海”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旅游业随之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民族地区要依托全国乃至世界文旅消费转型升级的新机遇,构建地区新的发展格局。

从国内市场来看,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从生存型、功能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型。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等服务型消费比重逐步提升。2020年,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数达32.26亿人次,同比增长12.8%,国内旅游总收入达2.92万亿元,同比增长31%。特别是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东中部地区巨大的非生存型消费需求,为民族地区发展文旅消费产业提供了广阔市场。

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服务贸易往来提供了巨大便利。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旅游交流超过6000万人次。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深入推进,中欧班列的开通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为吸纳入境旅游带来了中远程客源,也促进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相关政策的改革以及基本制度和设施的改善。

消费升级新时代,文旅消费成为消费市场“新蓝海”和刺激经济复苏的“强心针”,也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服务”逐渐普及,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模式。对于民族地区来说,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无疑是实现地区跨越式发展和“换道超车”的机遇。

实:民族地区契合旅游消费转型升级趋势的优势突出

文化资源禀赋。文化是魂,旅游是根。文化资源是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旅游资源是文化传播的重要依托。民族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文化总量丰富、种类繁多、开发潜力巨大。根据文旅部数据,目前全国共有4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民族地区占22%。

自然生态禀赋。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环境,具有海洋、沙漠、森林、草原、湿地等多种自然风光。根据文旅部数据,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302家5A级旅游景区,民族省区有58家,占比19.21%。

地缘优势。我国2.2万公里边境线有1.9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跟周边14个国家相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互联互通和战略地位突出,具有发展跨境旅游和文化交流活动的天然优势。

事:立足优势禀赋,构建新发展格局

切实提高民族地区居民消费能力,增强其消费的“内生动力”。从需求端来看,收入是消费升级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一方面,民族地区作为“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集中地带,要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想方设法地实现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加大对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重点民生领域的资金支持,争取从根本上解决居民后顾之忧,使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厚植民族特色品牌优势,扩大文旅产品优质供给。从供给端看:首先,积极利用天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建设富有民族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其次,充分依托“一带一路”和乡村振兴战略契机,发掘“一带一路”中涉及历史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点,构建高品质、有特色、可持续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最后,要细分文旅消费市场,将文旅消费与信息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等其他非商品型消费有效对接融合,提高优质文旅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强化新技术应用,扩大文旅产业整体效益。当前,无论是旅游目的地信息获取,还是旅游供应商选择,消费场景营造、支付与分享,乃至全部旅游产业创新和旅游经济增长,都深受信息化的影响。因此,民族地区旅游业管理者、经营者应在新技术应用、智慧旅游、智慧景区上下更大功夫,借助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在线直播、“云旅游”、短视频等渠道,提高市场对地区文旅的关注度和吸引力,打造“互联网+文旅”新型服务业,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质量。

建立长效机制,助力民族地区文旅经济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首先,应加快推进相关确权工作。民族地区需深入探索文化旅游资源产权确权工作,建立主体结构合理、边界清晰、权能完整、流转流畅的文旅资源产权制度。其次,要探索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体系。统筹文旅资源社会和经济价值评估,按照明确性、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性等原则,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完备有效的文化资源开发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最后,要强化政府对文旅市场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持续完善文旅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把好生态环境保护“红线”;积极开展文旅试点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等。

作者:郭利华 马宝华(分别系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