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探索与理论 >> 内容阅读
学术碰撞 互学共建 德宏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论坛成果丰硕
稿件来源: 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9日 12:12:50

10月17日下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论坛圆满闭幕,并取得丰硕成果。

活动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130多名国内相关高校、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国家部委、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专家代表以及论文采用者代表齐聚一堂,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与展望”这一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共同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和方法,为全社会共谱民族团结同心曲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德宏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加全面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深化,为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提供智力支持。

微信图片_20231018103449-2.jpg

主旨发言 干货满满

此次主题论坛主办方请到了全国知名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军。

文军作了题目为《“共同体”的多重想象及其在民族地区的实施路径》的主旨发言,让与会人员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共同体”与民族地区之间的密切关系。

说起此次论坛的举办,文军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活动,来参加交流的专家学者有民族学、法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是一次典型的跨学科的研讨,有利于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与会人员,除了云南本省的专家学者,还邀请了来自北京、上海等全国多地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反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与当今现实社会的契合度和重要性;参会人员有理论的交流也有实践的探索,增强了研讨的成效,从另一个方面也印证了德宏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的成效。同时,在学术的研讨中,与会学者与当地也加强了交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有效举措。

4.jpg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期刊社社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发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的产生过程》作了主旨发言,他完整的梳理让与会人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德宏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杨菊芬以《砥砺奋进70年 孔雀之乡石榴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德宏实践》为题,从6个方面总结了德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让参会人员对德宏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何生海以《边疆民族地区“空心化”及其应对策略》为题进行了发言,从历史教训中指出“民族互嵌”应该是多中心化与多方向化,旨在实现区域发展与民族融合的双赢,这一观点得到与会者共鸣。

主旨演讲共6场,每一次分享的新观点、各地成功探索的新做法让与会者精神振奋、耳目一新,大家认真听、仔细记,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一句。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统战部部长、副教授李红梅表示,此次论坛专家云集,干货满满。参加这次论坛,就相当于在家门口接受了一次高水平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尤其是听了文军、何生海教授的发言,使自己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此次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推动立德树人工作的实践,引导各族学生做民族团结进步的倡导者、实践者和维护者。

微信图片_20231018103512.jpg

分论坛交流 亮点频出

除了主旨发言,在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究、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等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第一分会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进行研讨。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有关人员分享了《从区域文化到共有精神家园:“格萨(斯)尔”史诗传统的创造和发展》,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分享了《民族地区文艺节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政治原理与进程》……一篇篇论文,都是一个个成功实践总结的经验,让与会人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刻。

第二分会场围绕“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展开分享。中共普洱市委党校袁晓仙分享了《自在、转联与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普洱实践》,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熊威则分享了《作为交往交流交融媒介的民族节日——以德宏为例》;《云南民族工作队的历史实践及当代意义》《三世爱国土司家国情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当代价值——以德宏干崖宣抚司为例》《多元与一体:从地域性初级统一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云南范例”》……一个个鲜活的实践,成为与会者下一步研究的丰厚养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智力基础。

6.jpg

“德宏州是云南省的8个自治州之一,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州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德宏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巨大成就,这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德宏的成功实践。此次召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高端论坛,充分体现了德宏州委、州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重视,希望德宏州持续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贡献、提供智慧、做出示范。”云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专职副院长、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常务理事、教授杨文顺表示,无论是上午的主旨报告,还是下午分论坛的交流,既有理论的思考也有实践的探索,既有对成功典型案例的交流也有对现实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的探讨,有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在各位学者专家的分享中,自己感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家国情怀和学术担当,希望德宏州委州政府能更多地召开这样的会议,为专家学者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让更多的人共同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共同致力于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德宏故事、云南故事、中国故事,总结好民族团结进步德宏经验、云南经验,为凝聚人心,推进伟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德宏职业学院副教授康豪表示,聆听了今天的论坛讨论,受益匪浅,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性必然性。今后,将不断提升自我,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丰富内容和思想方法,并将其用在工作当中,为推动德宏州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大家纷纷表示,这次的主题论坛,让云南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更是让来自外省的专家学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云南,成为一个促进省内外专家学者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颁布奖项 激励前行

闭幕式上,何生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究”分论坛研讨情况进行汇报;文军对“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分论坛研讨情况进行汇报;苏发祥教授作了学术总结。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志农宣读了德宏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论坛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名单。

据悉,自2023年5月5日公开征稿以来,受到省内外相关领域各单位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截至2023年7月31日,论坛组委会收到投稿共计254篇。组委会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审稿要求和程序,组织专家开展稿件初审、复审和终审评议,最终评选出102篇优秀论文。

这些优秀论文就像一份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典”,丰富着各地专家学者的思想认知,他们将这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金点子带回各地,又成为在全国范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智慧力量……

2.jpg


【主题论文摘要】(专家排名不分先后)

 “共同体”的多重想象及其在民族地区的实施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军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共同体”的形式和内涵发生了多重转向,其不仅出现了“地域共同体”“职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等带有外在取向的实体性的共同体,还出现了“情感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想象的共同体”等带有内在取向的价值性的共同体。在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构建中,“共同体”的概念被引申至社会治理的实践层面,而“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有效运转需要满足价值共识、功能耦合以及利益联结三重属性。如果说“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社会化活力来自人们自觉自愿的组织化行为,那么,各种社会文化、情感与心理的认同就是这种自觉自愿行动的精神动力,是社会治理迈向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和价值追求。现阶段,从价值共识、功能耦合以及利益联结三个层面出发,民族地区治理共同体的建设,一是要凝聚民族意识,培育价值共识;二是要推动多元共治,促进功能耦合;三是要合理分配资源,再造利益联结。反观民族地区的现实实践,云南省一些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建设路径为我们提供了良好例证,其以民族身份与民族文化建立“共识”基础;以多元协商和集体行动促进“共治”行动;以资源分配和集体经济完善“共利”支撑,实现了民族地区治理共同体的有效运转。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德宏实践

德宏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张兰仙 李红梅 李平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程。边疆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推动强边固防、筑牢人民安全防线。德宏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有生动实践和丰富经验。

在下一步工作中,要通过党建引领传承中华文化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深度,精准推普对接数字资源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广度,典型示范厚植文化情怀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效度,语言价值赋能乡村振兴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向度。

边疆民族地区“空心化”及其应对策略

内蒙古大学 何生海

“民族互嵌”是当前民族工作的顶层设计之一,但是不少学者简单地认为“民族互嵌”就是少数民族进城或者是城镇化的过程。这种认识已偏离中央提出的“民族互嵌”的要义。从中国移民史的经验看,中国历史上人口流动方向是“中心”与“边缘”的双向流动,而当前人口快速向“胡焕庸线”东南聚集,是明显的“嵌”而不“互”,长此以往必将造成边疆的虚化。论文从历史教训中指出,“民族互嵌”应该是多中心化与多方向化,旨在实现区域发展与民族融合的双赢,这是符合中央提出的“民族互嵌”的基本内涵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的产生过程

中央民族大学 苏发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之后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核心内容。2014年,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并阐释了“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各种重大会议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系统而精辟的论述,从而形成了我党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砥砺奋进70年 孔雀之乡石榴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德宏实践

德宏职业学院 杨菊芬

边疆地区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区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德宏是全国30个、云南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州内居住着汉、傣、景颇、阿昌、傈僳、德昂等40多个民族,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边境无天然屏障,在整个国家的发展、稳定和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总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德宏实践经验,对全国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本文分析了德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德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实践;展望未来,提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州为目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展现德宏样板、德宏特色,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德宏篇章的美好愿景。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李建欣

必须全面、完整、准确地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最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括起来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五观”: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呢?

首先,“要端正历史文化认知,突出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要多角度全方位构建展现中华文化共同性”,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的话语体系和有效载体,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

其次,“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

中央民族大学 陈进国

当我们讨论中华文化或文明的历史性传承和创造性发展的根本问题时,必须高度重视中国文化生命中的“根和种子”,其中有为社会各界所广泛认知的一大思想共识,就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这个论断涉及历史中国和现实中国何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构建、“大一统”何以成为中国之时势和生生之机等等历史之思、现实之考。

今天我们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更离不开对“中国性”及其内生的“统一性”的深刻领悟与整体理解。思考和认同中华文明的统一性问题,反思的核心是“中国何以中国”的问题,既关涉何为中国人的问题,也关涉未来中华文明走向的问题,其本质就是寻找“惠此中国”形象的历史原动力和创造性转化的文明基因、文明密码。

在青少年群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博物馆实践

云南省博物馆 程楠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根脉的时代要求。云南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共居地区,自先秦时期的庄蹻入滇,到唐宋时期的苍山会盟;从元明清时期繁盛的民族文化,到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建立,都为云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展示、教育、宣传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云南地区博物馆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己任,挖掘云南地区民族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聚焦青少年群体,推出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展示博物馆的文化担当和实践回应。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民族工作实践——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

云南大学 陈菲

迪庆藏族自治州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其制度、经济和文化建设在保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共建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包含着以平等促团结、以开放促发展、以包容促繁荣的民族工作经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民族工作者对边疆、发展、现代化等概念的理解也应随此不断深化和扩展,认识到边疆是开放的前沿,边疆发展既有整体性也有差异性,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以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为基础,并且从历史传统、地方知识中汲取有助于现代文明精神发育的部分,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使各民族既能共建共享现代化成果也共同参与到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中。

民族地区文艺节赋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政治原理与进程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 蒲恩灿

民族文化艺术节庆活动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地区实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做法。可以从以民族文艺的脉络感增强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历史原理、以民族文艺的互动性巩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观的文化价值、以民族文艺的整合效应树立整体的现代民族国家观的政治功能等三个角度分析理解民族地区文艺节庆活动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路。结合各地实践,可以从办节理念、文化格局、文化观念、文化方向、创作主体、文艺载体、文化场域等具体进程上做好调整优化,切实发挥文化艺术节庆活动赋能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研究——以甘孜州为例

西华师范大学 杜森林

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现代社会进入数字时代,数字化传播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社会延续生机的必由之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多样、资源丰富,但非遗的保护及传承发展无法紧跟社会时代步伐,面临诸多挑战,新媒介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甘孜藏族自治州作为四川非遗形态较为丰富的地区,目前在非遗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着文化内涵挖掘浅,情感认同难,传承人数字素养不高,缺乏专业技术资源,传承场景构建不完善,数字化标准体系混乱等现实困境。应该从深挖非遗文化内涵、加强复合人才培养、搭建智能数据平台、构建立体传播场景、建立标准数据体系这几个方面入手,助力突破甘孜非遗数字化实践瓶颈,更好地实现非遗数字化保护及传承。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陶红 马新焕/文图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