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探索与理论 >> 内容阅读
肩负起民族史研究新使命
稿件来源: ​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6日 10:54:41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给学术界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1983年,为了适应中国民族史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需要,在翁独健、白寿彝等老一辈学者的倡议和广大民族史学工作者的支持下,中国民族史学会正式成立。回首40年峥嵘岁月,中国民族史学会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广大民族史学工作者,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基本立场,立足学术,关怀现实,推动民族史研究蓬勃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当今世界局势风起云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民族史研究肩负着新任务、新使命。民族史研究应该如何规划?今后学会工作应当如何开展?我认为,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开展工作,加强研究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史研究的宗旨、原则和责无旁贷的学术使命。我们要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史研究,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看待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程,力求深入掌握并科学分析历史过程和历史细节,为增强“五个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学术基础。

二是加强实证研究,夯实民族史学科发展的根基。民族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必须以占有丰富厚重的历史资料为前提和基础,坚持论从史出的学术原则,把观点和结论建立在扎实的史实基础上,建立在严谨科学、符合逻辑的论证中。唯有这样,才能产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科研成果,探知历史真相,揭示历史规律,寻找历史根源,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与得失,充分发挥历史学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三是深化民族史基础理论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族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民族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学科。一直以来,民族史研究存在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的不足,不利于民族史学科长远发展。对此,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与共”“四个共同”为核心,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加强对重要概念、重要理论的研究阐释,不断加强中国特色民族史学科体系建设,厚植理论根基,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四是敢于对错误观点发声亮剑,坚决抵制海外学术界错误史学思潮。当前国际形势异常复杂,不少所谓学术论著披着学术的外衣,实际上是在兜售西方的价值观,试图削弱中华民族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解构历史中国,危害中国的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史学思潮,深刻揭示其学术上的错误,揭露其背后的政治阴谋。

五是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要加强党对中国民族史学会的领导,健全学会集体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学会组织协调作用,团结广大民族史学工作者,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发挥学会作为学术交流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学科发展平台的作用,做大做强学会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国民族史学会将团结广大民族史学工作者,不断开创民族史研究新局面,努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新使命。

作者:赵天晓(系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