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探索与理论 >> 内容阅读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
稿件来源: 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5日 15:29:39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四个关系”。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青少年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主体力量,也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体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四个关系”,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格局,增强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全面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水平。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体系,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将“四个关系”融入教育教学内容,实现教育逻辑循序渐进,教育内涵层层递进,教育成效不断升华。

学前阶段重在培育共同体情感。通过“同唱一首歌”,教育引导幼儿爱家乡爱祖国,感知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逐步建立共同体意识。

小学阶段重在增强国家认同。通过“同上一堂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基本国情,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故事,引起情感共鸣,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坚定“我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初中阶段重在增强文化认同。通过“同读一本书”,教育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习和感性体验相结合,系统学习中华民族历史,认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包容特性,形成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

高中阶段重在增进政治认同。通过“同办一活动”,加强政策理论学习,组织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辨析、实践等方式,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化对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文化的认识,形成较为稳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等教育阶段重在强化使命担当。通过“同上一门课”,共同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深刻认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主动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此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各学段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上要准确把握“四个关系”,坚持系统融通、培根铸魂,实现全域全员育人,培养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做强教学育人功能。抓牢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学前教育阶段融入游戏和活动,义务教育阶段融入国家、地方课程教材,高中阶段以思想政治、历史课等为重点,高等教育阶段依托相关课程或活动开展专题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五个认同”深入人心。加强教师培养培训,锻造过硬教师队伍,提升育人意识和能力水平,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代际相承,深深根植于各学段各族学生心灵深处。

创新实践育人路径。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视频教学+实训教学”的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吸引”,从“说教式”到“互动式”,从“体验式”到“沉浸式”,深入领会和正确把握“四个关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以及党日团日队日、主题团课、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和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日、重大纪念日等活动。鼓励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等教育基地与学校深度合作,发挥各类基地的教育功能,通过场景式、沉浸式、交互式、互嵌式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营造文化育人环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学校历史、校园景观、公共空间,合理布设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标识,突出国旗、国歌等国家标志,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通过校训、校徽、校歌、校刊、板报、校园广播、文化墙、新媒体平台等载体,发挥教室、阅览室、走廊等场所的润育功能,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特色校园文化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活动,比如读一本民族团结书籍、唱一首民族团结歌曲、举办一次民族团结演讲比赛、观看一部民族团结电影、举办一次展示民族团结的文艺节目等,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

构建协同育人格局。加强各类学校之间的交流互鉴,定期开展说课比赛、共建活动等,推进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教育教学。利用家校平台,引导家长履行教育未成年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家国情怀的法定义务。鼓励社区与学校联动,发挥共青团、妇联、文联、科协、关工委、街道等组织优势,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协同育人的教育格局。

作者:尤伟琼(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