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内容阅读
边境村寨业兴民富——澜沧县糯福乡以产业发展赋能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见闻
稿件来源: 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19日 10:48:02

“产业是群众增收的关键,是生活富裕的基础。”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杨康心中,要将连绵山地变为老百姓致富的“金土地”,人是核心,产业是抓手。

糯福乡位于澜沧县南部,辖9个行政村93个村民小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共有阿里村阿里上寨、班角老寨、老迈、联办厂和南段村龙竹棚老寨5个示范点。其中,阿里村立足资源禀赋,从提升传统产业、做强优势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出发,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美丽边境村寨新画卷。

日前,记者一行来到阿里村,从这里探究糯福乡多元产业齐发展的密码。

“双绑”助农稳步增收

漫步于阿里上寨,植被茂盛、郁郁葱葱,一幅“青山镶嵌家中,绿水环抱家园”的生态宜居画卷呈现在眼前。

作为以拉祜族为主的边境一线小组之一,阿里村阿里上寨村民小组是糯福乡86个自然村寨中历史最古老的村寨,今年被列为糯福乡的5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示范点之一。

“阿里上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示范点项目分为两期建设,共谋划项目26个。截至8月22日,阿里上寨已完成民族团结广场、产业体验空间等建设,项目综合进度92%。”糯福乡阿里村党总支书记张爱华介绍。

在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示范点项目建设中,阿里上寨着重实施“产业兴”的项目,以巩固提升现有产业为基础,按照“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双绑”机制模式,引进澜沧古茶公司为技术指导,实施绿色生态茶园、有机茶园提质增效项目,建立规范化茶叶加工厂房;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相结合,打通多元融合的新型收入渠道,通过建立传统手工蔗糖加工、蜂蜜加工作坊,培育庭院变花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的休闲业态。

依托村寨优势,阿里上寨还积极打造特色民宿、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酸柠檬变身致富果

聊起柠檬,今年34岁的阿里村老迈村民小组组长李扎约十分开心,自己家前不久又卖了一批柠檬,收入3万多元。

“我们村民小组有300多亩柠檬地,一年能收入300多万元。”李扎约说,以前的阿里村村民种植水稻等传统产业,一亩地一年只有两三千元的收入。

面对糯福乡耕地面积43.04万亩,林地面积1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6.8%的自然优势,如何让村子发展得更好,让产业更兴旺、村民更富裕,一直都是澜沧县各级各部门的关注问题。

“10多年前,上级党委、政府带着我们在省内外各地考察,引进多种产业来试种,发现这里的自然条件最适合种植柠檬。”杨康回忆,2012年左右,糯福乡由寸金农业公司引进不到20棵柠檬试验种植成功后,便开始试验示范种植柠檬300亩, 经中科院、省农科院专家及种植业相关学者实地考察得出结论,糯福乡的柠檬无论从鲜果外观、果汁、品质来看,都是一流产品,还可四季开花、四季结果。

但开始发展柠檬产业时,村民并不相信这种“酸唧唧”的水果能致富。

为了更好地发展柠檬产业,糯福乡按照“党组织+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基地+农户”“大企业带小企业”“大基地+小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引进5家柠檬种植企业,带动本地农户种植柠檬;还通过农民以土地出租、劳动力转移、股金分红、产品销售等路径,实现企业农户互惠共赢。

同时,坚持“不走面积,走产量”的理念,糯福乡积极推动科学化种植,在柠檬种植产业初期,紧盯市场需求,抢抓季节时令,推出错季品牌,抢占春、夏季上市先机,切实提高柠檬产业经济效益。

当下,乘着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东风,糯福乡精编项目方案,精选项目入库,精准安排资金,完成5个沿边行政村39个自然村寨项目储备。以达标为底线原则,优先从糯福乡项目储备库中提取项目481个,建立2021年—2023年实施“达标型项目库”。其中,产业兴谋划项目88个、计划投资7355.86万元。

政策支持添动力、龙头带动稳增收。如今,糯福乡发展柠檬种植产业达7500亩,覆盖9个村38个村民小组,引进了5家柠檬种植企业带动本地308户农户种植柠檬,其中种植50亩以上党员示范户6户。

“2022年,全乡柠檬产值预计达到7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20万元,户均增收约3万元。”杨康自豪地说道。

“土专家”成了领头雁

近年来,依托中国工程院和朱有勇院士带领的专家团队,澜沧县充分整合云南农业大学教师和澜沧职中教师团队等各类教育资源,持续性开办院士专家技能实训班,积极培养面向农村或企业的技能型人才、致富带头人等。

乘“院士班”之势,糯福乡党员干部的规划里增加了一个目标——培养永远不走的“专家”。

初中学历的李扎约便是其中一位“土专家”。“我连续两年参加了院士专家技能实训班,回来后,我又会带领村民进行实操学习;村里相关的企业也会来到田间手把手教大家。”李扎约认为,种植技术的学习能够让村民更加专业地开展种植,农作物的产量、质量都提高了,收入也高了。

作为村里的甘蔗种植大户,阿里上寨村民小组组长李扎药也同样将学习摆在第一位。“我们这里有各种培训,通过培训大家能够提升种植水平。”李扎药说。

“刚开始引进柠檬等产业时,大家不懂修剪、打药……技术跟不上,发展不稳定,两百多亩的柠檬地产量只有一吨多。”张爱华说,通过企业带动技术专家走进田间地头,切实提高村民技术,增加了收入。

将村民收入的改变看在眼里,糯福乡坚持“不走面积,走产量”的理念,积极推动科学化种植的推广应用。与云南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进行挂钩,专家从理论到实际管理进行深入指导,并选派人员进行乡土人才的培养。

田间变课间、农民变学员……致力于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糯福乡还通过深入一线调研、村组举荐等形式,遴选学历层次高、道德素质优、群众基础好的乡土人才作为产业发展“领头雁”。

如今,“不学习便不能致富”成为糯福乡干部群众的共识。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胡娇 文/图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