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内容阅读
创新基层党建 携手幸福生活——芒市勐戛镇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纪实
稿件来源: 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03日 13:51:32

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看芒市2.jpg

 “在芒市勐戛镇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杨家场村。”初夏,根据芒市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记者来到了杨家场村,实地了解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情况。

勐戛镇位于芒市南部,傣语意为最珍贵的地方。杨家场村作为勐戛镇唯一的抵边行政村,距镇政府15公里,国土面积42.75平方公里,下辖3个村民小组,主要居住有傈僳族、景颇族等民族。

“这里是快要竣工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这里是正在收尾的傈僳族民族文化广场。还有这边,是改造好的公厕。”杨家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余早珍边走边热情地介绍着村里正在实施的项目。

2022年,勐戛镇坚持“村申报、乡审核、市审批”的原则,立足杨家场村实际,认真编制“一村一方案”,共申报项目32个,计划总投资4472.7万元。其中杨家场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项目500万元、杨家场村民小组活动室附属设施建设项目81万元、杨家场村强边固防边关文化及周边提升改造项目90万元。截至目前,除杨家场强边固防边关文化及周边提升改造项目外,其余项目均已全部完工。

勐戛镇(供图).jpg

勐戛镇 供图

创新党建“八个一”凝心聚力基层强

看完项目建设情况后,记者一行来到杨家场村村委会。当问起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中,杨家场村做得最好的是什么时,余早珍说,“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的党建工作吧。”

据介绍,杨家场村党总支下辖三个支部,分别是杨家场、老缅城和蚂蟥沟,共40名党员,其中少数民族就有37人。

“我们开展过的6次主题党日活动,被芒市委组织部评为最佳主题党日活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政府研究室驻杨家场村工作队员蒋翔告诉记者,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八个一”做法,就是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公布一次党内重大事项、开展一次党员积分评定、为党员过一次政治生日、开展一次集体诵读、开展一次集中学习研讨、开展一次趣味活动、开展一次民生和村务发展畅谈,这些做法都是杨家场村历任党总支书记在勐戛镇党委的指导和带领下总结并在实践中延续下来的。

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吴鸿拍摄).jpg

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据悉,从2021年开始,杨家场村党总支就把每月的10日、12日、17日分别固定为杨家场、蚂蟥沟、老缅城3个村民小组党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日。每月在党建指导员的指导下,按时组织支部全体党员开展集中学习、聆听党课、共话发展,或组织外出观摩、守边护边等实践活动,在深化“规定动作”内涵的基础上,以丰富多彩的“自选动作”不断拓展主题党日活动外延,让党员参与融入意识更强,基层党组织更加有凝聚力。

据介绍,杨家场村各级党组织在充分掌握民情、村情的同时,将中央和省、州、市最新惠民政策举措带给每家每户,创新实践“送教送学”和“双语”党课做法,针对老党员和行动不便的党员群众,采取主动上门送学,针对民族地区党员群众,采取“国家通用语言+民族语言”的方式,切实把党的民族政策讲深讲透。

老缅城村民小组党支部的金实保2018年入党,在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民生和村务发展畅谈,比如外出观摩怎么提高坚果、茶叶等经济作物的产量等,还让党员们接触各个产业带头人,共话技术和发展。

32岁的王正昌是杨家场村民小组的党员,在他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2022年10月参加的杨家场村民小组党支部、勐戛二村一组党支部等6个党支部联合在龙海子开展的主题为“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大美勐戛”的主题党日活动。

“在活动中,全体党员撸起袖子、手握火钳,将垃圾捡进塑料袋中;面向党旗,全体党员举起右拳,一字一句重温入党誓词,感受着入党时的初心。期间,大家共同参与了团结就是力量、拔河比赛等活动。”王正昌表示,以主题党日活动为契机,既增进了各党支部间的了解,又推动了联建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还实现了以党建促提升、以交流促发展的效果。

现场课堂——余树学为种植户作技术指导帮扶(供图).jpg

余树学为种植户作技术指导 供图

科技拓宽产业路 帮扶共栽致富果

提到杨家场村的产业发展,就不得不提杨家场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余树学。

杨家场村山高路陡林密,山地占辖区面积的90.37%,人均高标准耕地少,短期增收产业成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短板”;同时,这里地处中缅边境,4.5公里边境线纵贯全村,6条狭长便道遍布山野,农产品“走出去”颇为不畅。

面对如此现状,余树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次前往瑞丽市、芒市轩岗乡等地学习考察。2019年,他在过口田开垦出15亩荒地,栽下了自己刚刚育好的百香果苗。之后,他凭借着“为农户求技术”的劲头和不服输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着每一个种植环节的技术规范,一点一滴地收集掌握关键信息和要领。终于,他拥有了山坡和荒地90余亩,百香果树达1500余棵,形成了集百香果、中药材、玉米、魔芋等作物于一体的多种经营格局。

看到余树学尝到了甜头,周围的各族群众纷纷效仿,加入了百香果这一速生“摇钱树”种植大军。短短几年,百香果就以800余亩的体量成为了全村支柱产业之一。

2019年7月,余树学又和他哥哥一起成立了睿香百香果收购站,承担起了育苗售苗、技术指导、田间管理、代农户收购、寻找销售渠道等“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服务。每年经过收购站流通的百香果达35万公斤。

占地不足1000平方米的小小收购站不仅稳住了市场价格波动,更解决了种植户销售、盈利的“大难题”。为了让群众更大程度地获利,余树学和他哥哥主动让利于民,创新探索出“收购返点”模式,在正常收购价格基础上,每斤果额外给群众0.2元提成,大大激发了农户种果、收果、售果的积极性。

“老七,不知道怎么了,我家的百香果近期突然出现了叶片卷曲、发黄等症状,感觉快不行了,你能来帮我看看吗?”因为果树患病了,电话那头的村民曹兴连万分焦急。余树学二话没说,挂断电话就直奔曹兴连地里,他仔细地察看着植株病情,用手机拍下了症状特别明显的几棵果树,及时联系州农科所的专家,终于查明病因并为其开出“药方”。

长期以来,有效剪枝、精准施肥、良种嫁接等技术问题一直是困扰在农户心头的一块“心病”。

面对这一状况,余树学毫不吝惜,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生产经验和种植技术无偿提供给同村的农户,并从广西、轩岗等地请专家和技术能手进来,解决“良苗”和“细管”问题;开设“农技推广微信群”,架起与种植户交流、咨询、答疑、互动的桥梁,实现小问题“线上答”、大难题“不出村”;积极开办“现场讲堂”,每年至少为种植户现场示范40余场次。在田间地头、在坡地山野,他总是出现在移栽搭架现场热心帮助群众,在撒药施肥修枝剪叶过程中也经常手把手地把“真经”传授给村民。

这样一个通过自身探索实践用心帮扶群众,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在鼓足“钱袋子”的路上不断奋进的党员干部,被傈僳族同胞亲切地称为抵边村的“啊克耶咗”(傈僳语,意为“做得非常好的人”)。

傈僳族民族文化广场大门(吴鸿拍摄).jpg

傈僳族民族文化广场大门

精神文明结硕果 比学赶超幸福路

说到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来村里的变化,余早珍最有感触的还是各族群众精神面貌的改变。

“原来部分群众有酗酒、斗殴等影响家庭和谐及社会治安的恶习。”余早珍介绍,在普遍走访和群众大会提出意见和建议后,杨家场村管辖内的3个村民小组一致重新修改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其中第六条就专门颁布了禁酒令:“村民要树立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不准酗酒闹事,闹事引起的纠纷一切由闹事者承担。”

“禁酒令颁布以来,效果明显,村里的打架斗殴现象几乎没有了,家家户户忙着发展产业,家庭也和谐了。”说起第一个变化,余早珍露出了笑容。

村委会党组织活动室(吴鸿拍摄).jpg

党组织活动室

余早珍认为,第二个变化就是杨家场村高度重视教育。

据介绍,在新的《村规民约》的第十五条针对教育有了最新规定:“未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家庭,在子女还在9年义务时间年限内,惠农政策不作优先考虑对象;每年春节前,村集体召开全村专题教育工作群众大会,并拿出500元作为本年在校学生及家庭的奖学金;凡我村小组组员学生考上高中并去就读的,村集体给予5000元/人的资助,并且每户农户最少拿出50元作资助。考上本科大学并去就读的,村集体出资10000元/人,并且每户农户最少拿出100元作资助。”

这项规定公示后,杨家场村严格执行捐资助学活动,余早珍手边就有几份这样的资助名单。“因为大家都看到了科技兴农的实在价值,也明白了未来的发展根本离不开知识的力量。”余早珍说。

正是从一点一滴的转变开始,杨家场村的各族群众不但凝聚力越来越强、村庄越来越美、产业越来越兴旺,而且公共活动场所越来越多,每个人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村民素质越来越高,显现出生活幸福、边疆稳定的大好局面。下一步,在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基础上,杨家场村将继续迈开脚步走在建设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康庄大道上。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吴鸿/撰文

图片除署名外由 吴鸿/摄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