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内容阅读
幸福来到古炭河
稿件来源: 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8日 17:59:39

冬日的午后,走进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古炭河小组,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民舍,木栈道、石磨房、休闲亭、咖啡屋……一步一景,相映成趣,美丽乡村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游玩。

“我们的村子建设得越来越漂亮,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这都是实施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带来的实惠,感谢党和政府。”三河村村民高兴地说。

这里是乡村振兴示范点,也是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日前,记者走进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鲁掌镇三河乡古炭河村,探寻古炭河村的蝶变之路,经历了一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美妙旅程。

游客接待中心【周才金拍摄】.jpg

古炭河村 罗金合/摄

从前看山是山——

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古炭河自然村位于怒江峡谷旁、高黎贡山下、三江腹地边,曾经是一个典型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小山村,祖祖辈辈守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兜兜转转。

“以前都是种点苞谷,产量低、收入也低。”古炭河乡村文旅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李余昌说道。

怒江州是曾经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也是云南典型的山区州和林业资源大州,祖祖辈辈守着的“一亩三分地”,其实“劣势”变为“优势”就在“一念之间”。于是,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战鼓擂起,“我们村开始种起了核桃树和草果”,李余昌指着不远处的那片核桃说,在因地制宜的科学观念下,当地很快就走出了世世代代贫困的泥淖,核桃和草果比之前种苞谷的收入高得多,它们不仅是脱贫“利器”,更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保驾护航”。

2021年,三河村通过实施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整合资金6093.23万元,在中交集团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帮扶下,打造古炭河乡村振兴实验示范区。

而今,走进古炭河村,给人以不断的新奇感和冲击力:除了种植核桃和草果外,还有用废弃猪圈改造成的猪舍咖啡厅,高山峡谷间的小粒咖啡别有一番风味;以前闻之皱眉、难以下脚的旱厕,经过升级改造后成了新地标,还有人专门“打卡”;至于雨天一脚泥的土路则早已不见踪影,摇身一变成为青石板小路,让人感觉穿越到了江南水乡……

u=689260232,2497232241&fm=253&fmt=auto&app=120&f=JPEG.jpg

游客接待中心 周才金/摄

如今看山不是山——

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

曾经让古炭河发展备受困扰的“绊脚石”,成了令人艳羡的“奠基石”。因地制宜地挖掘“山”和“水”的潜力,当地百姓的主观能动性被深度激发。

2021年3月,怒江州与中国农业大学签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农旅融合新业态创建、村集体经济提升和管理机制创新、乡村人才培育等实验内容,开展乡村振兴实验示范,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农旅融合和山区农民增收新模式。

2022年10月15日,在中交集团的帮扶资金支持下,历时1年8个月,“古炭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实验示范村”正式建成并对外开业,建设了包含灌溉水渠、稻田、鱼塘、荷塘、四季果园等要素的田园综合体,同时嵌入精品乡村酒店、特色餐厅、咖啡厅、妇女工坊等新业态,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民宿有12间客房,这两天已经全部订满了。”李余昌笑着打开一间点缀于山野间的乡村酒店客房,窗明几净的客房内,标准整洁的床铺和其他设施一应俱全,客房外则是满目苍翠、流水潺潺的静谧景象,人与山水为邻,和花鸟为伴,现代化幸福村的气息扑面而来。

虽然已是初冬时节,古炭河村依然暖阳高照,这里常年平均气温16.9度,适宜的自然条件加上完备的接待设施,吸引了不少游客携老挈幼前来游玩。

“每天都有人来,特别是周末,游客来得更多了。”李余昌说。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古炭河的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河水,但今天的“吃法”却大不同,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未来看山还是山——

古炭河的“新吃法”值得推广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汪水,但时代之变、观念之变、视野之变、交通之变,让古炭河村大有作为,路越走越宽。

立足区位、文化、生态资源等优势,依托科研院所的人才、科研资金和学科优势,古炭河将城市动能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探索农民增收机制,创新收益分享模式,让农民成为收益主体。

古炭河乡村振兴实验示范区所有业态都交由村集体经济“古炭河乡村文旅专业合作社”管理,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小型田园综合体,成立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合作社入社农户78户,由村民自主运营管理,负责人李余昌也被大家称为“乡村CEO”。

最关键的是,古炭河建立了一整套乡村资产增值业态运营,村集体与合作社、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公益金、村集体、农户、可持续发展基金按比例分配利益,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让村民们拥有了“稳稳的幸福”。

“我们将通过持续打造乡村旅游‘金字招牌’,以古炭河乡村振兴示范区为核心辐射周边多个村民小组,带领各族群众走向共同富裕,共创幸福生活。”李余昌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搞起了农家乐、特色种植养殖,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致富。

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古炭河村每天有2000多名游客进山,或观鸟、赏蝶、看猴,或沿河徒步、下田捉鱼、采摘水果……这里俨然成为了怒江旅游新景观。

如今,一幅独属于古炭河的幸福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作者:杨萍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