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新闻动态 >> 内容阅读
昆明:深游不断四时“春”
稿件来源: 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6日 11:22:43

春城昆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气候温润,四季如春,拥有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名胜古迹,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在推进旅游促“三交”工作中,昆明市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构建旅游促“三交”大格局,推动各民族流动融居有广度。2022年,昆明市托管磨憨镇后,在全省率先探索创新“以城带边、以城兴边”帮带共建模式,在磨憨这个中老铁路的重要节点,建成一批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磨憨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边境“国门文化”、“昆明磨憨心相连 魅力春城绽异彩”等一系列活动,带动了“边境游”,众多游客纷至沓来。边陲小镇磨憨变身为展示“春融磨憨 幸福昆明”的重要窗口。借助自身区位优势和交通大动脉已打通的东风,昆明市拓展东中西部跨区域旅游协作,与珠三角地区客源城市签订“万名广东人游昆明”合作协议,在跨区域文旅宣传推广、促进旅游市场客源增长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2023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71亿人次,为各民族深度融合提供广阔的现实空间和巨大的实践舞台。

深挖文旅资源内核,增强旅游促“三交”吸引力,推动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有温度。昆明以文塑旅,深挖文旅资源内核。谋划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大世博片区生态科普旅游等,整合古滇王国、石寨山古墓群资源,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历史文物策展,推出“博物馆之夜”“考古开放日”“文物研学游”、线上线下文博集市等,让历史、文物“活起来”“动起来”,娓娓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以旅彰文,激活拓展文化资源。依托打造城市民族工作示范走廊,建设“花开春城石榴红”城市宣传阵地,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广场、街区、廊道、亭)86个、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66个,开设中华民族一家亲群众教育馆、实践基地45个,开通地铁“阿诗玛号”“春城号”,建成首个“藏”在地铁里的主题数字博物馆,推出“全家福”“民族团结圆舞曲”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主体展示,“石榴红了”文化主体长廊、福海民族团结夜市等成为网红打卡点,接地气、有温度地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

着力壮大旅游主体,培育旅游促“三交”新优势,推动各民族经济互嵌发展有力度。共建“亚洲花都”,壮大“最美产业”。以呈贡斗南花卉市场为基地,市内形成6个花卉主产县区“一县一品”规模种植,带动省市1.3万农户共建20万亩以上鲜花种植基地,省外加强与武汉市共建华中东南花卉城;开展“春城飞花令”全民拍花、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花博会、花都文旅节等大型活动,促进各民族信息交流、物资交换、产业交织,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群众同写云花历史、共创云花事业、同育云花精神、共享云花硕果。依托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红色乡村示范走廊,评选授牌“红色打卡点”,开发“昆明红色地图”小程序;巩固禄劝皎平渡、寻甸丹桂村等红军长征纪念馆成果,拓展打造富民清河村、寻甸鲁口哨、嵩明县东村、东川区树桔红军渡等红色教育基地;挖掘关键节点典型事例,开发“重走红军长征路”等研学线路;做好红军长征沿线村人居环境提升,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开发“乡村生态康养文旅村”、乡村土菜、民宿,推动各族群众在红色旅游中实现高质量稳岗就业,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

不断优化旅游环境,共筑旅游促“三交”新场域,推动各民族融合有深度。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滇池示范圈,聚焦旅游环境提升“三部曲”,投入41.44亿元对石林景区、云南民族村、世博园、官渡古镇等16个景区进行环境设施提档升级;将昆明五华区南屏步行街定位成城市会客厅,2023年客流量超1.2亿人次;海埂大坝生态廊道、五华区教场路蓝花楹花海梦幻大道、“小游园”等成为体育、文旅、科普、民族团结等多功能有机融合的城市文明窗口;“观鸥季”“赏花季”“食菌季”“市场游”等旅游新品牌效应不断彰显,营造了旅游促“三交”的浓厚氛围。

持续深化旅游内涵,焕发旅游促“三交”新活力,推动各民族情感认同有厚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深化旅游内涵,打造多条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的主题旅游线路。一体推进环滇池46个重点村建设,西山区观音山社区百草村立足历史人文根脉,提升曲焕章民俗博物馆,打造“百草药膳养生谷”;结合昆明市中老(中越)铁路沿线民族团结进步联盟共建示范走廊,挖掘云南铁路博物馆、云纺博物馆等宝贵工业文化遗产,讲述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昆明故事;官渡古镇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区,推出“非遗主题旅游和研学”科普教育活动;中国(昆明)官渡非遗联展、龙泉探梅非遗展、圆通樱潮非遗展等活动平台,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新高地”。打造“春城文化节”“郑和文化旅游节”、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赛装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举办火把节、花山节、泼水节等节庆活动,充分挖掘民族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三交”历史渊源,赋予民族节庆新功能、新内涵,昆明市石林、晋宁“村晚”成功入选国家公共文化云榜单。打造“重走徐霞客之路”“丰碑之路”“长征之路竞走赛”等31个体育文旅融合的大型国际品牌赛事和“一县(市)区一品牌”特色赛事,激活体育旅游的交融动能。(本报记者)

游客乘坐蓝花楹赏花巴士欣赏街景 杨峥 陈飞 门世辉/摄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