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独家策划 >> 内容阅读
木鼓声声向北京——沧源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一周年记
稿件来源: 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1日 10:24:53

QQ图片20220819150348.png

深切关怀

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

你们好!读了来信,了解到脱贫攻坚给阿佤山带来的深刻变化,感受到了阿佤人民心向党、心向国家的真挚感情,我很欣慰。

你们都是老支书,长期在边境地区工作生活,更懂得边民富、边疆稳的意义。脱贫是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我们要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希望你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请向乡亲们问好!

习近平

2021年8月19日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被镌刻在石头上1.jpg

 

走进8月的沧源,各族群众的喜悦触手可及,奋斗的号角响彻佤山。

8月12日,沧源佤族自治县2022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决胜誓师大会在葫芦小镇举行,来自全县各行各业的人们聚在一起,以决战的姿态又一次立下奋斗的誓言……这样的场景,在沧源不断上演。

一年前的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10位老支书的重要回信给佤山各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幸福和激励。一年来,佤山各族人民牢记嘱托,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全力向着“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三好”示范县努力,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唱响新时代边疆人民的幸福之歌。

 

2019年9月25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临沧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举办以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社会氛围.jpg

 

木鼓一声响 佤山人民心向党

 

2021年9月,沧源县在班洪乡设立“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宣讲站”,宣讲站由10位老支书分为5个小组进行轮流宣讲,并建立终身宣讲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制度。

“总书记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总书记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总书记指向哪里,我们就打向哪里。希望总书记到我们佤山来看看。”在宣讲站,记者一行人见到了10位老支书之一的俄松(汉名:班正明),他清晰地记得收到回信那天无比激动的心情。

沧源,是一个具有爱党爱国爱家乡深厚传统的地方。1953年,班老头人就曾给毛主席写信,字里行间表达了阿佤人民回归祖国的迫切愿望,吐露了佤族人民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心声。多年来,阿佤人民也是这样做的,沧源是革命老区,在争取民族解放事业中,沧源人民始终跟着共产党,展现着阿佤山人民不畏强权、伸张正义、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光荣传统。

 

2021年11月18日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同志深入沧源县边境村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王宁同志强调:忠诚拥护“两个确立”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jpg

 

一直以来,沧源各级党组织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把加快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核心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按照“边境村村寨寨红旗飘,人人唱红歌,阿佤人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要求,在村委会、自然村党员活动室、学校、企业、卫生室、党员设岗定责户等场地悬挂国旗,党员活动室悬挂党旗、党徽,党员户悬挂党员户标识;建立党员活动日制度,广泛开展“唱国歌、升国旗、走边关”等主题活动,组织辖区内党员、群众共同举行升国旗仪式,坚定边疆党员干部群众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一年来,沧源县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边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热潮,把佤族崇尚自然、敬畏生态、开放包容、公平正义的文化内涵,与“班洪抗英”“班老回归”“班洪四大嫂”等革命历史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进行深度挖掘提炼,形成可学习、可推广、可借鉴的佤山经验。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与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结合起来,建成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文化长廊”、建成感恩碑和感恩广场等,专题宣讲与常态宣讲相结合,实现干部和群众人人会背、人人会讲、时时感悟。

 

班洪抗英遗址碑_20210624171600.jpg

 

木鼓二声响 条条大路通北京

 

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拥有世界上原始群落分布面积最大的三棱栎林,是世界上已知最粗大竹种巨龙竹的原产地,也是灵长类动物分布最多的区域,是云南“动植物王国”的典型代表地区;有距今3000多年,中国最古老的崖画之一的沧源崖画;有宏伟壮观、保存完好的司岗里溶洞及溶洞群和西南第二大、云南最大天坑群,有10类138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沧源,是北回归线上美丽的生态绿洲。

曾经,因为受到交通的制约,这个充满无穷魅力的边境小城“养在深闺无人识”。

2016年12月8日,由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起飞,载有115名旅客的客机穿越云海,稳稳地降落沧源佤山机场,标志着沧源佤山机场正式通航。

 

《高速晨曦》.jpg

 

近年来,沧源县全面构筑航空、公路并举的现代交通网络,在阿佤人民实现“千年飞天梦”的基础上,全面加快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启动瑞丽至孟连沿边高速公路(沧源段)、双江至沧源(勐省)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等公路项目建设;推进华能澜沧江帮扶项目、“直过民族”区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兴边富民工程、农村扶贫公路等项目建设。截至2021年底,沧源县列统农村公路488条,涉及10个乡镇1个农场、93个行政村、715个自然村,桥梁50座,全县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畅率100%,自然村通路率100%,自然村通畅率达90%。

而这样的变化在整个临沧都在发生,作为避寒避暑、生态观光、养生度假、跨境旅游等新兴旅游目的地的临沧,随着沧源机场的通航,高速公路、铁路的通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更多的人能够到临沧感受“世界佤乡 大美临沧”的无限魅力。

天堑变通途,铺就小康路。如今,阿佤山儿女能轻松迈出佤山,阿佤山外的朋友也能轻易“触摸”到佤寨。临沧各族儿女向往的美好生活,按下了“快进键”。

“曾经是偏远边疆的临沧,随着交通的改变,已经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改革开放的前沿,我们邀请朋友们到临沧走一走的信心也更足了。”临沧市委宣传部干部赵云璠笑着说。

 

丰收的喜悦(拉祜族).jpg

 

木鼓三声响 佤山处处新景象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我们认真落实‘双百带’壮大村集体经济促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和上海对口支援下,投资开展乡村旅游,村集体收入最高达223万元,位居全市第一。”班洪村党支部书记杨志良介绍道。

推进农村、城镇发展齐头并进,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沧源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面临的重大课题。立足于边疆直过民族地区特殊县情,沧源坚持以“美丽县城”建设为抓手,以“特色小镇”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推进城乡发展的新路径。

结合省委提出的“三张牌”和对临沧提出的“三个示范区”定位,沧源县严格落实市委“一决定三方案一机制”,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原生态佤族文化、原生态自然风光、沿边区位和革命历史文化四大优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以“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为主题,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凝聚起佤山追赶跨越的强大精神动力。

 

临沧,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地区之一,种茶、制茶、饮茶历史达3000多年;世界公认的茶树起源地理中心和核心地带;中国最大的产茶市、最大红茶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普洱茶原料产地,是普洱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红茶之都、中国滇红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中国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近年来,围绕建设成为全球重要茶叶产业中心,成为世界闻名的“天下茶尊红茶 (5).jpg

 

如今,沧源县沿边村组绝对贫困全面消除,沿边产业集群建设取得实效,沿边公路全线贯通。通过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全县559个自然村村庄规划编制全面完成。累计完成“沿边小康村”建设投资5.52亿元,并以“沿边小康村”建设为带动,实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近年来,沧源县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中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等荣誉。

今天的沧源,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就是生动的写照。

今天的沧源,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陶红 龙兴刚 马新焕/撰文 摄影

部分图片由临沧市委宣传部、临沧市民族宗教委、沧源县委宣传部、沧源县民族宗教局提供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