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独家策划 >> 内容阅读
丽江 是一条悠长的河
稿件来源: 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1日 13:49:42

编者按


在丽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都是有迹可循的。木府,既是多元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也是丽江各族群众对中原文化认同的见证;永胜边屯文化博物馆娓娓讲述着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的历史;方国瑜故居里,一面锦旗五本书,让丽江各族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地流传下来;丽江古城西口的民族团结亭则向各族游客诠释着丽江各族群众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决心和意志……时光流转至今,在党的领导下,各族群众吃起了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大家在这里和睦相处,连外地人在丽江都当起了“村长”……从历史走到现在,丽江走出了一条承古烁今、继往开来的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之路。


永胜边屯文化:丽江历史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毛氏宗祠 陶红/摄
 
边屯文化是云南一大传统特色历史文化,而丽江永胜边屯文化则是其中集大成的代表。

位于永胜县程海湖畔的毛家湾,因毛氏宗祠而远近闻名。2011年12月26日,毛氏宗祠旁兴建的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加上毛泽东祖先纪念园、毛泽东铜像广场、边屯文化研究院等,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展示边屯文化和毛氏渊源的国有综合博物馆,是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丽江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跟随馆长王建生的脚步,记者进入博物馆内依次参观了“边屯云南”“翰墨丹青话边屯”“北胜州与澜沧卫”等七个展厅,在一件件文物、图片的印证下,中华边屯、云南边屯和永胜边屯的来龙去脉以及波澜壮阔、沧桑厚重、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的边屯文化历史,被王建生如数家珍般地一一道来。

“边屯文化是一种以汉文化为核心、以戍守和屯垦为特色的边地文化。”王建生讲解道,各民族兄弟,特别是汉族同胞,当年的先祖不管是以军屯还是民屯、以商屯还是政屯的形式,大多都是从内地迁徙来到云南的,只不过他们迁来的时间或迟或早。而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夷汉通婚”“军士入赘”等形式实现了融合,形成了如今云南汉族与少数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和谐、和睦相处”的良好传统。

在永胜的边屯历史文化中,毛氏文化最具代表性。

据韶山毛氏族谱、永胜毛氏族谱、碑文记载和有关专家考证,毛泽东的第20代先祖毛太华,因躲避元朝末年的战乱,于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年)从江西吉州仙茶来到北胜州(今永胜县)。不久,毛太华应募加入了进军北胜州的平滇明军,在平定北胜州的过程中立下军功,升任百户,娶当地夷女王氏为妻,并奉命率其所部屯驻于程海湖西南畔凤羽山下的毛家湾。

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朝廷调云南中卫6500人到北胜州设置澜沧卫。毛太华又奉命率其所部与调入北胜州的云南中卫官兵一道参加了澜沧卫城(今永胜县城)的建设。在其所部承担的澜沧卫城建设项目竣工后,毛太华立下军功,受到嘉奖,被赐封为“武德将军”而“以军功官入楚省”,并于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因被朝廷“简拔内迁”而携妻王氏、长子毛清一和四子毛清四“居湖南湘乡北门外绯紫桥”。

十余年后,毛清一和毛清四兄弟又“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之七都七甲韶山冲”。500多年后,毛清一一支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毛太华的次子毛清二和三子毛清三因“继承军户”留居澜沧卫毛家湾而衍续至今。

“应该说,永胜的边屯史本身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史。”王建生说,边屯的军士、汉族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在文化生活、各种风俗等方面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边屯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的历史,见证了各民族共同保卫边疆、开发边疆、稳定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历程,见证了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团结奋斗的传统。

“来这里参观之前,我对边屯文化一词还是难明就里。在馆长生动的讲解中,透过烟锁尘封的历史,我仿佛走进了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中,来到那当年苍凉蛮荒的红土地上,在旌旗猎猎的卫所堡垒里,会见了那些驻守边疆、传播文化、团结各族同胞的中原士兵和百姓。”游客王先生感慨之余,在留言簿上奋笔疾书,“让我们发扬历代先辈的边屯文化精神,学习当代兵团战士的英雄气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撸起袖子加油干!”

永胜县边屯文化博物馆自建成开馆以来,共接待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130余万人次,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世界文化遗产日”和国家重要传统节日等,还组织举办一系列活动和专题讲座,开展对外交流。近年来,先后与丽江市博物院、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文管所等开展馆际交流,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编辑出版边屯文化理论著作《边屯文选》系列丛书共四册以及《边屯文化简明知识读本》,开展了“中华民族一 家亲”系列文娱活动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

同时,永胜边屯文化博物馆充分利用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和博物馆品牌,到多所学校开展边屯文化进校园宣传活动,生动宣传了各民族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故事和现实情景。截至目前,受教育人群已超过5万人次。

“我是在程海边长大的人,对这里的历史文化有由衷的热爱,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见证。”王建生说。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见证各民族共荣共生历程

——访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壁画博物馆馆长
 
白沙壁画 马新焕/摄

文物是民族文化的鲜活切片,博物馆是文化的“储存卡”和历史的“记录仪”,交织着过去,连接着现在和未来。坐标投向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镇的白沙壁画博物馆作为历史上纳西族对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多民族共荣共生的典型见证,被评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丽江对外宣传和旅游中最精彩的历史文化景点之一。

近年来,白沙壁画博物馆以“博物馆+旅游”的路子,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文物中,深刻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成为“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明证,并将这段历史在各族游客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播撒在人们的心田,汇聚起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自信、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

记者专访了玉龙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白沙壁画博物馆馆长杨志坚,听他讲述白沙壁画博物馆里纳西人对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多民族共荣共生的故事。

问:白沙壁画为什么能与敦煌莫高窟、北京法海寺、山西永乐宫的壁画并称为我国四大壁画?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杨志坚:丽江纳西族地区在地理上处于滇川藏交界地,白沙是纳西族进入丽江坝子最早的落脚点,是纳西文化的发源地,是唐宋时期丽江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木氏土司的发祥地,也是丽江纳西文化的一个缩影。白沙壁画博物馆主要展示白沙明清古建筑群及其内的壁画。白沙明清建筑群中,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内保存有大量明清壁画,共计45铺,总面积144.77平方米。

早在1965年,白沙壁画琉璃殿与大宝积宫(白沙壁画)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2月,琉璃殿与大宝积宫被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壁画绘制时间跨越明初到清初的300年,先后有汉、藏、白、纳西等民族的画师参与创作绘制。它融合了汉、藏、纳西、白等民族的绘画风格,既有汉族绘画的传统技法、藏族绘画的重彩浓墨,又有白族绘画的线条细腻流畅,还有纳西族绘画的粗犷与浪漫的艺术风格。内容上体现了纳西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是研究民族史、艺术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我国南方保存的早期壁画迄今为止最早可上溯至明代。而白沙壁画作为明代早期壁画,是我国南方早期壁画珍贵的实物证据之一,白沙壁画所具有的多元文化的特色,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兼具艺术、历史、文化等多重性质,使丽江壁画这一艺术珍品成为体现中国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以往地理边界的限制进一步被打破,各民族日益频繁互动成为新常态,白沙壁画让游客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熏陶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史料支撑和历史鉴照。

问:白沙壁画博物馆是如何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共荣共生的?

杨志坚:现存白沙壁画除了大定阁部分是清初重建、补绘的以外,其他是在明朝两百多年里,先后由各民族的众多画师陆续完成的,其中有江南人马肖仙、中原道士张氏、藏族画工古昌、纳西族画匠和氏东巴,以及大理白族杨氏画师。可以说,白沙壁画是中华各族人民传统友谊的结晶,多彩的民族创作技艺在这里交流互通,农耕和游牧文明从碰撞到交流互鉴。在漫长的时代里,多民族文化在这片土地共荣共生,所形成的多元文明成果被描绘在墙壁上,成为中华文明海洋中一朵绚烂的浪花。

在元明时期,中原文化大规模进入丽江,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杂居共处。各民族共同发展,兼容并蓄,使丽江成为一个多民族共生共荣的多元文化区。随着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兴盛,丽江因其独特的地缘成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互通有无、友好交流的一个重要见证地,也是纳西、汉、藏、蒙古、白等民族文化共存共荣之地。

白沙壁画集儒、释、道文化为一体,壁画风格兼收并蓄,汉式壁画和藏式壁画的表现手法集于一室,吸收了汉传佛教绘画中精细、洗练的笔法,融汇了道教及藏传佛教绘画中流畅绚丽的风格,又不乏纳西族东巴绘画中的粗犷,成为壁画艺术中的珍品。历经民族互通、冲突与交融,带着中华文明荟萃的沉淀,反映了多民族、多文明、多信仰和合共生的独特历史格局,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的果实,是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的象征,是研究民族史、艺术史和宗教史的珍贵材料。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开发白沙壁画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可以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流和共享,进一步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问:白沙壁画博物馆是如何践行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

杨志坚:自2012年至今,白沙壁画博物馆先后将“丽江白沙壁画精品图片展”“丽江金沙江岩画精品图片展”“大美丽江 纳西净土——纳西文化风情展”等展览带到广东、上海、广西、贵州及省内各大博物馆,共举办展览39场次。

2019年,“白沙壁画临摹精品展”成功申报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通过两年多的努力,项目将集中展示丽江明清壁画临摹的精品代表作55件,体现了“一带一路”与丝路文明的异彩,向全国讲述了白沙壁画多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故事,成为宣传丽江、宣传玉龙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窗口。项目让博物馆的藏品都“活”起来,为各地群众带去一场文化盛宴,并在文化共享、文化交融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不仅如此,近年来,博物馆以数字化保护为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记录保存的方式对白沙壁画进行保护,利用文创产品更好地宣传纳西文化和白沙壁画,提高了白沙壁画博物馆的知名度,让更多人能够“看懂”传统文化,在抽丝剥茧中体会多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过程,获得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作为大玉龙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白沙壁画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参观人数逐年呈平稳增长趋势,近五年年均接待人数超10万人次。

今后,白沙壁画博物馆将继续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文旅融合,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工作,丰富旅游新业态,在文旅发展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滋养着各族游客的心田。



在旅游促“三交”中彰显担当

——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
 
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 配图

丽江市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是我国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和多种宗教传播的交汇点,也是纳西文化以及多元文化的荟萃之地。而丽江古城博物馆(木府)则成为承载纳西族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展现纳西族多元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的见证。

木府位于丽江古城西南隅,历经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是明朝丽江木氏土司府衙。“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讲解员何万平告诉记者,木府由丽江纳西、傈僳、白等各族群众仿紫禁城共同建造,充分展示出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气质,又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的古朴粗犷,其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又见纳西传统文化之精髓。这既是多元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又是彼时丽江各族群众对中原文化认同的见证。

作为丽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标性建筑,自1999年开馆以来,木府以自身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独具特色的建筑群,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中外游客,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

过往游客从木府仪门上“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的对联中,感受着木氏土司对中央王朝的忠诚和维护国家统一,以“忧国不忘驽马志,赤心千古壮山河”的心志来维护边疆安定的决心……

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女士表示:“在边疆民族地区看见这样的建筑,我感受到边疆群众的强烈家国情怀。来这里旅游,我可以说是受到了一场精神的洗礼!”

何万平告诉记者,很多游客都表达过和李女士一样的感受,而这也是多年来木府多措并举挖掘民族文化,提升文化内涵的成效。在日常生活中,木府的110余名包括汉族、纳西族、白族等民族的员工中,四分之一的职工家庭是民族团结户,各民族亲如一家人。在工作中,60余位讲解员也会将木氏土司对国家的认同,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融入讲解词中,让木府成为集中宣传丽江文化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丽江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让游客在景点游览的过程中,感受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让木府成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阵地。

置身木府,记者仿佛进入时光隧道,丽江多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各民族共同创造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历史画卷仿佛浮现在眼前。如今的木府,兼有民族文化搜集、整理、展示功能,成为丽江宣传民族文化,践行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

特别是随着电视剧《木府风云》的热播,到木府参观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

来自新疆的邓先生感慨地说:“新疆也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但是我在丽江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民族风情。尤其这里的各民族包容性很强,木府更是让我切实感受到中华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洽关系,让我体会到中华文化璀璨星空中有这么多耀眼的星。‘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木府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每年“三多节”期间,木府对丽江市民免费开放,每逢节假日各级部门也会在木府举办传统民俗活动,让丽江市民及游客在游览木府的同时可以深入地了解丽江发展历史和民族文化精髓,体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今后,木府将不断讲好丽江民族团结的好故事,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彰显木府的担当和作为,积极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丽江经验。



走进1875
 
“恒裕公”民居博物馆
 

“叫我阿六叔就行啦……欢迎各位来到这里。”

在位于丽江古城区五一街文生巷7号的“恒裕公”民居博物馆,李君兴正热情地给游客介绍着这座他引以为豪的老宅子,说到激动时还手舞足蹈地表演起来。

青瓦屋顶、古香古色、四角重檐、优雅别致……“恒裕公”始建于1875年,是一座“四合五天井”格局的典型纳西民居院落,宅院在设计和建设上巧妙布局,使院落建筑与四个大小天井相互呼应,将纳西族居住、生活、经商、休闲等各项功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纳西族庭院文化景观。在丽江经商的马帮和商号五大家族中,“恒裕公”是唯一还保留祖宅且有后人居住着的家族,这里历经140余年仍保持了当初的古朴与精美。

李君兴便是这座老宅现在的主人,李氏家族第13代传人,因为在家中排行老六,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阿六叔。

何为“恒裕公”?

“这还得从丽江木氏说起。”即使问的人再多,李君兴依旧侃侃而谈,讲述着这座老宅的历史。

400多年前,有一位名叫李致的士人,受丽江纳西族木王府之邀 , 举家迁徙到丽江,成为这里的国学老师,并被任命为掌管整个木王府图书档案的总管理者。李致便是李君兴的先祖,从此,李家与纳西族世代通婚,成为丽江声名显赫的家族。

丽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城镇。到了清代 , 政府实施“ 改土归流” , 李氏家族决定转型,从教育世家向商业方向发展,创立“恒裕公”商号,积累家资,便建起了这座占地666平方米的精美宅院。

“我身上可是同时流淌着汉族和纳西族的血液。”李君兴对记者说道。

鎏金老门窗、雕梁、窗花……漫步在这座老宅里,每一件物品都在诉说着汉族、纳西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这座老宅还在默默诠释着李氏家族的家规家训。”李君兴指着天井中的铜钱图案介绍道,被嵌在宅院天井上的便是这个家族的家规家训——天井内的图案代表天圆地方,寓意着做人做事,一定要外圆内方;突出的“绊脚石”用来提醒家族的人面对金钱要取之有道,迷失在钱眼里一定会被金钱绊倒。

李君兴便是李氏家族精神的传承者。

1997年,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内出现祖宅易手、庭院出租的热潮,部分原住民也把老宅出租、售卖,举家迁往新城生活。“我们家门口也来了很多买房、租房的外地商人,但是我们都始终坚持不卖!”李君兴说,老宅蕴含的文化价值比金钱更重要。

2010年,李君兴将老宅打造成为了民居博物馆,每天免费向公众开放。“为了维持生计,我和妻子卖过粑粑、米线。”回忆过往,李君兴红了眼眶。

2016年,在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遗迹修复、人文景观建设、民俗文化展示等项目在古城落地开花,“恒裕公”民居博物馆也在拨款资助和保护修缮中焕发生机,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在古城内开客栈的李老板便是这里的“铁粉”。“我昨天才带一批游客来这里参观,今天正好有空,也带着东北来的这位游客过来,听阿六叔讲述‘恒裕公’的历史和李氏家族的家训。”一有空,她就会带着游客来参观“恒裕公”民居博物馆,在她心中,这样充满文化底蕴的古建筑不多了。

“在‘恒裕公’这个饱含历史文化元素的老院落里,我更加体会到了丽江这个民族和睦相处、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城市魅力所在。”与李老板同来的东北游客激动地和记者分享着。

站在“恒裕公”民居博物馆门前,门上的“恒裕公”三个字令人沉思,它不仅见证着李氏家族的发展,还见证着丽江古城的历史变迁。通过用文化厚度稀释商业浓度,如今的丽江正以独特的方式为旅游景区、城市设施注入中华民族文化新内涵。

将修身养德寄情山水园林中
 
黑龙潭

“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在丽江黑龙潭公园内的得月楼上,郭沫若用三十字的楹联,道出了黑龙潭的独特魅力。

黑龙潭始建于乾隆二年(1737年),旧称“玉泉龙王庙”,经过多次扩建,成为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园林。《光绪丽江府志稿》载:“玉泉龙王庙,在府城北象山麓,依山面水,殿阁高耸,古树浓荫,寒潭漱玉,天然美景不假人工,诚邑之盛也。”

如今,黑龙潭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丽江古城的水源地,同时也是国家4A级景区。这里不仅风景秀丽,更是丽江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高度融合的景区,成为世界各地游客到丽江的打卡点,以及丽江市民休憩和游玩的人民公园。

丽江市民李祖兴时常来黑龙潭公园休闲散步。“黑龙潭公园对丽江人来说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想要了解丽江民族历史、文化和民俗,黑龙潭肯定是要先走一走的。”李祖兴说。

“黑龙潭公园人流量大、带动效应广,结合其原有风貌和潜在人文气质的特性,古城区将政德教育与景区、人民公园进行了有机结合。”古城区民族宗教局副局长赵丽娟介绍,在充分利用古城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认真汲取优秀民族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华的基础上,古城区打造了由“生态文明”“修身笃学”“崇德尚廉”“爱国主题”“敬业奉献”“民族团结”六个教育主题区构成的黑龙潭政德教育基地,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力抓手。

从景区大门口的文明坊进入公园,没走几步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由蓝天碧水、满目翠绿与玉龙雪山构成的山水画卷,不少摄影师早已选好角度,架起相机,记录这和谐的自然风光。

“‘人与自然是兄弟’,在被纳西族先民誉为‘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中早有阐述。”黑龙潭政德教育基地解说员和月仙一边举起手机拍摄一边说道,绿水青山间的黑龙潭公园便是丽江各族人民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体现。

在黑龙潭景区,古建筑群是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具体展现。

龙神祠为黑龙潭主要建筑,含戏台、得月楼,分布在一组造型典雅、和谐而又变幻无穷的主轴线上。据介绍,过去每逢三月龙王庙会时,当地群众会在亭阁式古戏台唱戏娱乐。如今,这里也成为了各族群众齐聚一堂、载歌载舞的场所。

屹立于龙潭北畔的五凤楼为三叠八角飞檐楼阁,融汇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特点,是纳西族古代建筑中的佼佼者,从各角度看都可见五个飞角,就像五只振翅欲飞的凤凰。

丽江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大家庭,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形成对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博取众长的文化心态。在黑龙潭公园,高4.8米,总长24.8米的浮雕墙清晰地展现了750多年来,丽江各族儿女共同熔铸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浮雕墙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通过元跨革囊、忠义木府、改土归流、抵御外辱、迎送红军、和平解放、民族心声、丽江实践、和平心愿等片断展现了丽江人民由家对国的一种认同和家国同构的挚爱情怀。”和月仙说,浮雕墙不仅展现了丽江各族儿女的爱国历程,更充分体现了“五个认同”。

“行走在黑龙潭公园,欣赏着美好景色的同时,也能让后代了解丽江人民忠勇爱国的历史传统,体会感念以家国为重的民族大义。”在浮雕墙前,丽江市民和大爷带着孙子驻足观看。

欣赏着湖光山色,不知不觉便到达“崇德尚廉”教育主题区。此处主要以孝道文化长廊、廉政文化基地、法治长廊、四君圃等构成,分为孝、廉、法三个部分,引导广大游客、市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走进廉政广场,这个半封闭的休憩空间四周有着许多关于廉洁文化的名言警句和有趣的小故事,设置了廉洁主题的趣味游戏,分别是参与性较强的“拼图”游戏和可提供分组对抗的“飞行棋”游戏,广大游客在这里能以轻松有趣的形式学习廉洁文化。

虽临近中午,但该教育主题区却聚集了不少游客。“廉政驿站的‘嵌在地上的家训’景观小品等都是游客最为喜欢的。”和月仙介绍,互动性较强的趣味小品可将法治文化、廉政文化与公园环境美化、绿化、亮化紧密结合起来,让群众在休闲娱乐同时接受法治文化、廉政文化熏陶,起到法治、廉政宣传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的黑龙潭公园,不仅是滋养丽江古城人民的水系源头,更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干部为政之德的思想“源泉”。


用一天邂逅丽江千年底蕴
 
《丽江千古情》演出现场

“无比震撼,感觉身临其境”“演员们身着民族服装,讲述着他们的民族故事、民族文化,这是探索丽江历史、民族文化风情的新表达”“我们都深深地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关于丽江,无数博主在旅行日记里推荐着它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厚重的人文历史,但众多各具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也让人难以忘怀。

位于玉龙县城文笔山脚下、文笔海畔的丽江千古情景区便是无数游客必“打卡”之地。该景区由中国第一家演艺上市公司宋城演艺打造,以大型歌舞《丽江千古情》为核心内容,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现着丽江千年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风情。

“《丽江千古情》是丽江文化的灵魂,凝聚丽江民俗符号与文化元素,宛若一首气贯长虹的民族史诗。”丽江千古情景区办公室主任木四珍介绍,演出包括《纳西创世纪》《泸沽女儿国》《马帮传奇》《古道今风》《玉龙第三国》《寻找香巴拉》等篇章,从旷远原始的洪荒之域、泸沽湖畔的摩梭花楼再到茶马古道、木府、玉龙第三国以及世外桃源般的香巴拉,观众可以在回顾丽江长达千年的历史与传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自山东聊城莘县实验小学的孙老师到丽江旅游时,就专门前往景区观看了《丽江千古情》,在她的心中,最令人震撼的内容当数《马帮传奇》这一篇章。“马帮临行前,帮主妻子依依不舍,剪下长发与马鞭揉搓在一起。马帮们出发了,他们克服了茶马古道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谁料半路上帮主不慎跌入深渊而亡,看着捎回来的马鞭,妻子悲痛欲绝,肝肠寸断……演员的精湛演技深深折服了我们,令人垂泪不已。”孙老师在自己的旅行日记里和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除了《丽江千古情》,景区还推出大型实景演出《丽江恋歌》、实景剧《大地震》,推出“木府招婿”“国潮快闪”“锅庄狂欢”“提线木偶”“流浪歌手驻唱”等精彩绝伦的外景互动演出,将云南民族特色舞蹈、国家大爱和民族大义传递给游客;通过茶马古道这一主线,景区将茶马古道沿线的纳西族与藏族、汉族等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元素进行收集、提炼并展现出来,让游客全方位感受到丽江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统。

“景区还会开展各种各样的快闪活动,演员穿着不同的民族服装,邀请游客一起打跳,在景区逛一天,随处都能感受到丽江的民族文化。”木四珍表示,景区在打造项目的过程中,始终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旨在向游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2014年3月,丽江千古情景区正式营业,木四珍成为了第一批员工。与景区一路成长,她感触颇深。“在景区不断升级演出项目、提升服务质量过程中,员工们也提高了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特别是大多数员工都是周边村子的各族群众,大家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打开了与其他民族交流的心扉。”木四珍对记者说道。

与《丽江千古情》一样,丽江玉龙雪山印象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主要经营项目《印象·丽江》,也给各族游客带来了“结得了美满姻缘,交得了知心朋友”的感受。

海拔3050米的玉龙雪山景区甘海子,是世界上最高的实景演出场地——《印象·丽江》的演出地。

《印象·丽江》是由导演张艺谋携手王潮歌、樊跃共同执导的原生态大型实景户外演出,2006年7月23日正式公演。参与《印象·丽江》演出的400多名少数民族演员大多数是周边的村民,均为非专业演员,但原生的动作、质朴的歌声却一次次带给游客心灵的震撼。

呈现一场令人震撼的演出并不容易。据介绍,考虑到演出团队地域不同、民族众多、风俗习惯不同等因素,公司对《印象·丽江》演员队伍实施了半军事化管理,经过培养、教育、锻炼,一批优秀演员骨干走上了基层管理岗位。同时结合实际,适时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各族群众在共同工作、学习、生活中增进了友谊、促进了团结。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及全省、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该公司还认真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和融合发展,将丽江各族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内涵通过多种形式传递给观众;同时解决周边村民就业问题,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观众热情的叫好声、激动的眼泪,就是对民族文化最高的认同与尊重。”“大家就像一家人,各民族兄弟姐妹一起学习交流,还能促进各族文化的交融发展。”“同台演出、互相学习,工作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照应……我们过得很舒心。”在《印象·丽江》参演人员中,这样的感慨是常态。

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演艺能够促进消费,也能展现特色文化魅力。丽江的众多旅游演艺作品也正是如此,深深扎根于丽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并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主体。


在星托邦相遇
 
丽江地中海国际度假区组织端午嘉年华活动

“神石上的村落,匠人荟萃的地方”,这是人们赋予玉龙县黄山镇鲁纳古村的美誉。这个背靠文笔山、面朝文笔海的古村落景色秀丽、民风淳朴,凭借独特的纳西族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

当户外营地、机车元素的“狂野”与自然生态、乡村风俗、非遗文化的“含蓄”相遇,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藏于鲁纳古村山野林地里的星托邦营地给出了答案。

刚进入营地,大门上“十二星座”的符号便令人瞩目,敲一敲由12星座符号和12个牛铃铛组成的“星座铃铛”,伴随着叮叮当当的响声进入星托邦营地,顶天立地的12根柱子映入眼帘,柱子上方立着的是十二星相,广场上还停放着公路房车、越野房车、马克车头等,无处不在的机车、星座文化,诠释着星托邦内涵所在——一个以娱乐休闲方式链接起来的机车营地和帐篷营地的综合体。

“背靠文笔山,对面是玉龙雪山,面前是文笔海,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聚集在这里的人能俯瞰丽江城,还可以仰望星空。”星托邦品宣负责人、代言人柯燕见到记者便热情地介绍起来,星托邦营地的名字来源于“一个乌托邦的梦想 ”,由知名户外人郑义发起建立,占地规模约200亩,由房车营、摩托车营、帐篷营、木屋营、山地咖啡空间、自然学堂等构成,是一个涵盖旅游休闲、互动体验和户外演艺主题市集的场所。

在柯燕的带领下,记者行走在主题星座帐篷间,无不感受到营地的设计巧妙。据介绍,住客的帐篷区一共有13顶帐篷,12顶帐篷是以十二星座守护星命名,还有1顶是公区帐篷,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树林间,与自然融为一体。

“其实,星托邦营地是丽江文笔海星座传奇绿色文创生态旅游项目的子板块。”柯燕说,该项目是丽江市文旅“十四五”规划“四环多点”布局中生态、康养、自驾、休闲文旅新业态的引领性项目,被列为省级重点文旅新业态项目,自2019年开工建设以来,该项目逆势而上,先后完成山上学堂、半山帐篷营地咖啡馆、星托邦主题房车营地、星托邦主题星座帐篷营地等子板块的建设并投入运营。

承载着新兴的旅游发展观念,星托邦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打卡。

“在这里能够真正地静下心,大家谈天说地,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将内心对丽江最深层次的爱都表达出来。”来自河南的李大姐时隔多年再赴丽江旅游,便在熟人的带领下来到了星托邦,与同频共振的人分享着丽江不一样的美。

此外,作为新型旅游发展业态,星托邦发挥着自己的积极作用。在推进地区发展方面,星托邦坚持与营地所在地乡村友善相处、资源共享、文化互补、产业互促,带动丽江文笔片区文旅产业融合提升。据介绍,开营以来,星托邦积极通过组织村民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帮助黄山镇各族群众提升旅游产业认知水平,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贡献力量;同时,星托邦还长期坚持助学助教、提供就业岗位、建立绿色农产品采购机制等,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在野外发展方面,星托邦还与沿线自然和荒野和谐共生,通过房车旅行生活方式,构建共同体验与创造的营地场景,传播自然、生态、和平、大同的文化价值;产业发展方面,星托邦计划以丽江为首站,将沿大滇西、茶马古道、环喜马拉雅和“一带一路”沿线布局发展。



来源:民族时报
专题策划统筹:陶红 龙兴刚
撰文:陶红 喻劲猛 龙兴刚 马新焕 胡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丽江市民族宗教局、丽江市古城区非遗中心、丽江市文化旅游局 提供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