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独家策划 >> 内容阅读
丽江 是一个奋斗的舞台
稿件来源: 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1日 14:20:03

编者按


丽江,美丽、包容、大气。不管是如今生活工作在这里的外地人,还是土生土长的丽江本地人,都在这座城市里共同奋斗,创造着幸福生活。有的创业,有的寻梦……异乡变故乡,故乡更美丽。

居住在丽江的各族人民在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交往交流交融、互爱互帮互助、共同团结奋斗中,形成了“丽美千秋、江汇百川,披星戴月、奋勇争先”的丽江精神。无论是“新丽江人”还是“老丽江人”,这里有着他们的梦想和热爱,更成为了他们共同奋斗的舞台。

《印象丽江》演出现场
 
 
在生活和度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第一次走进复游城·丽江地中海国际度假区(以下简称“丽江复游城”)的人,总会感慨于这样的画面——伴随着微风,位于天然草甸上的营地帐篷里,咖啡香气弥漫开来;而草甸一旁,羊群在草坪上悠闲觅食,牧羊犬撒欢奔跑,纳西族村民则躺在草坪上享受阳光……

“在这里,可以观赏玉龙雪山,还可以充分领略森林的奇异和幽静。”在丽江复游城帐篷营地里喝着咖啡的游客王女士说道。

湖泊散落、古木丛生,丽江复游城南据白沙古镇、北依玉龙雪山,内部保留了草甸、溪流、树木等生态原貌,是一座被植被和湿地紧紧环绕的度假区。“我们一直致力于尊重和保护自然,在此基础上对丽江历史及未来进行再定义和重新塑造。”丽江复游城前期配套部总经理翟淑青介绍,丽江复游城项目落地之后,依旧对白沙古镇周边的牧民持开放态度,也致力于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

在翟淑青的指引下,沿着碎石小路走去,一棵上百年古树映入眼帘。“这就是著名的‘阿美泽’,意思是母亲孕育的地方。在这里,游客可以在神树下祈福、举办定制婚礼……”翟淑青一边向记者展示树上悬挂着的“名牌”一边说,丽江复游城的每一棵古树都有自己的标识牌,正是自然环境和纳西民族风情的融合,才会吸引热衷亲近自然、探索文化的人来这里。

据介绍,丽江复游城是由复星旅游文化集团(以下简称“复星旅文”)直接开发并投资的,也是复星旅文“健康、快乐、富足”三大战略业务之一“快乐”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面对消费升级所带来的新需求打造的全新旅居度假目的地产品。

“要真正融入当地的自然和社会,要与这个城市和环境一起密切成长。”一直以来,复星旅文积极与当地政府探讨如何让丽江复游城与白沙古镇更好地“相处”。

白沙古镇曾经是丽江政治、经济、商贸和文化的中心,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组成部分之一,周边文化遗产密集,包括玉湖村、玉龙村、白沙壁画、茶马古道、三朵阁、福国寺、白沙细乐等。这里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开发,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纳西族风情文化,这正好与丽江复游城追求的亲近自然相契合。

翟淑青介绍,结合白沙古镇的资源优势,依托复星旅文全球化FOLIDAY生态圈资源,丽江复游城倾力打造了自然田园主题纳西庄园、文化艺术丰厚的麓美小镇、国内领先的教育研学营地、国际知名的Club Med丽江度假村、丽江Casa Cook度假村及有丰富产品线的度假屋等五大板块。

“这是一个超越传统意义的度假区,复游城更希望为人们在生活和度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创造一个度假、生活乃至工作相结合的第二居所。”翟淑青表示。

当初,当地老百姓都害怕外来企业会破坏世世代代守护的生态环境,也担心民族文化资源被无限制地利用。

为了消除村民的顾虑,翟淑青天天带领着职工走村串寨,向村民们宣传项目秉承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去开发旅游的理念,但是村民对于项目的落地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

情况终于因为一根“管道”迎来了转机。“我们正式入驻后,首先投资7000万元在整个白沙镇铺设了排污管网。”翟淑青说道,通过这一举措,村民体会到了企业对生态、环保的态度,也都纷纷改变了排斥的思想。

同时,企业还积极租赁村民土地用于乡村振兴建设、打造纳西庄园等,运营的度假村向周边村寨招聘员工,带动了就业;与丽江文化旅游学院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丽江文化旅游学院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平台和就业岗位;带动周边村寨发展庭院经济,一起发展乡村旅游。

“现在老百姓看到我们不仅将生态保护好了,也使民族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还带领大家逐步增收致富,都十分支持我们的工作。大家就像一家人,一起为古镇的发展贡献着力量。”翟淑青说,尊重自然和当地民族文化,丽江复游城始终将自身发展与当地发展紧密结合,用实际行动让白沙古镇乃至整个丽江的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老君山黎明景区“攀”出新高度
 
老君山黎明景区 陶红/摄

丽江老君山黎明景区以丹霞地貌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亿万年形成的峰丛峭壁,千姿百态,与谷中溪流、少数民族风情相映成趣。

近年来,景区内的飞拉达攀岩项目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和全球攀岩爱好者心中的攀岩圣地,各国的攀岩高手在这里发现了近500条攀岩线路。

网名为“奚奚溪溪”的网友体验过老君山的飞拉达攀岩项目后,在社交媒体上图文并茂地发表感受:“全程玩了一个多小时,真的超值,我觉得是丽江最好玩的户外活动!听说这条攀岩线路是意大利人来开发的,所以国内的知名度不太高,国外朋友知道的更多。”

丽江老君山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集原始森林、冰川遗迹、丹霞奇峰、高山湖泊、江河峡谷、高山草甸、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以及多民族人文资源于一体。

近日,记者来到老君山黎明景区,景区运营部经理邓志丹介绍,“从2010年至2012年,景区连续举办了三届攀岩交流会,吸引了来自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全球各地的攀岩高手和国内玩家。他们来到这里一住就是一年半载。这几天有2位国内的玩家还在,要租住半年。同时,景区还与昆明的教育机构联合推出7天行程的夏令营活动,其中也有攀岩体验项目,每年有五六百名孩子前来,活动已经连续做了六年。”

黎明村纳西族村民姚志军在景区没有开发之前以务农为生,“干农活、采山货,供孩子读小学都很吃力”。参与景区的旅游开发后,景区请来法国教练教授攀岩技能,姚志军取得教练证,目前已经做了8年的老君山飞拉达攀岩教练,一身专业的户外运动行头,近三年平均月收入可以达到6000元左右。

姚志军说:“参与旅游业后,我们收入提高很多,还接触了大量游客,两个孩子都上了大学,儿子毕业后回来家乡工作,女儿去到了国外求学。”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这里都是以物换物,村民采集药材、山茅野菜等,外边的人拿大米、衣服来交换。” 姚志军忆苦思甜,“旅游开发后,黎明乡村旅游合作社于2012年成立,社员全部都是村民,主要是傈僳族、纳西族等。经过教育培训,在景区从事酒店、餐饮、电瓶车、景区讲解员等服务工作,月收入正常水平可以达到2800元至4000多元,村里年轻人对外交往多了, 收入水平、生活习惯等都有了质的变化。大家都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懂得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多年来,姚志军接触过攀岩游客上万人,包括参加夏令营的孩子、随行的家长,还有其他攀岩爱好者,他们来自北京、山西、上海等全国各地及国外。他说:“通过与游客、导游的沟通、交流、分享,可以了解到外界更多的情况,也对自己土生土长的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自信和热爱,知道了她的珍贵之处。”

攀岩项目仅是老君山黎明景区旅游促“三交”的特色亮点之一。

自2009年实施旅游开发以来,老君山黎明景区进行道路交通优化提升,解决当地村民的饮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境保护等问题,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民族文化,建立文化展演中心,举办篝火晚会、文艺表演,展示、销售芦笙、四弦琴、纺织品等傈僳族手工艺品。特别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来,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博物馆、特色餐饮、文创产品,引导当地村民开办客栈、农家乐、手工作坊,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歌舞队,开办刺绣班,依托特色民族文化,每年组织举办阔时节、芦笙文化节、“碱泉节”等活动。打造的傈僳族火塘人家观光点,白天游客可以来走访,品尝进门酒、喝茶,听老者讲故事、年轻人唱歌,晚上还可以围坐在一起交流。

邓志丹说,民族文化是老君山旅游的灵魂所在,景区以民族文化为主题,通过“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社区”的模式增加游客的互动感、体验感,以文化交流带动旅游业发展,反过来又以旅游业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丽江古城智慧小镇:
智慧化赋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丽江古城游人如织

走进丽江古城的游客,往往被这里古香古色的纳西民居、多彩的民俗文化吸引。可细心的游客胡女士却发现,这个古老的小镇处处焕发着“智慧”的生机。

原来,在当前游客旅游体验需求日趋多元化、个性化、便捷化的大背景下,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把握“数字云南”建设机遇,全力打造丽江古城智慧小镇,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从“管理端”和“游客端”两个维度深入研究分析,构建了一套智慧化的管理体系,以管理的精细化助推服务的精致化,提升游客便捷度和体验感,在智慧旅游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丽江古城“智慧小镇”案例还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优秀案例,让智慧化的丽江古城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主体。

日前,记者走进丽江古城综合管理指挥中心,硕大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古城当前的游客人数等基本状况,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处理着手头的工作。

“丽江古城遗产保护区面积7.279平方公里,有经营户5000余户,年游客流量1000万人次以上,2019年游客达1465万人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丽江古城景区管理服务分公司接待员杨宁山告诉记者,“综合管理指挥中心是我们古城的‘智慧大脑’,在这里,指挥中心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实现景区智慧化管理,管理服务中心还集旅游咨询服务、投诉受理、退换货、质量检测、司法调解、旅游巡回法庭等服务窗口于一体,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旅游服务。”

“我以前慕名来过丽江古城,还专门住了酒吧一条街后面的民宿,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晚上一两点钟还被酒吧的音乐吵得睡不着。这次来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即使走在酒吧街里面,音量也是很低的,旅游的感受好了不少。”来自河南的葛先生感慨不已。

原来,除受理投诉、咨询等以外,丽江古城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形成了集指挥调度、智慧消防、智慧环保、人流疏导、酒吧声音监控、视频智能分析、经营户管理等于一体的智慧管理体系,实现统一调度、科学管理,全力保障景区安全、有序。

不仅如此,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河道桥梁、保护院落、餐饮户厨房等,近4000个点位的摄像探头24小时“值守”,这些摄像探头对各街巷人流、餐厅后厨食品加工过程等进行实时监控,成为保障游客人身安全、“舌尖上的安全”以及保护古城河道、传统民居的“守护者”,让游客在旅游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强烈,从而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丽江古城大水车处进入,广场上一个智能急救站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杨宁山说,在这里,游客只需扫上面的二维码或者刷身份证,就可以领取小伤口包扎、轮椅、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设备。而一旦有游客取了自动体外除颤仪,在附近进行过培训的景区管理部的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进行急救,同时急救站会自动报警并拨打120急救电话,第一时间对出现急症的游客进行抢救。这样的急救站在古城大水车处和四方街两个人流集中的地方都有设置。

不仅如此,在智慧服务方面,刷脸入住、刷脸购物、智慧停车等在这里已经成为现实,景区实现WiFi全覆盖,古城综合管理服务中心设立旅游咨询中心、司法调解中心、旅游巡回法庭、综合指挥中心、诚信体系建设、质检中心、投诉中心和退货中心,构建旅游监管“1+5+N+1”体系,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统一调度、科学管理,助推丽江古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上台阶,让游客“吃”更放心、“住”更安心、“行”更省心、“游”更舒心、“购”更称心、“娱”更开心。

为保护丽江古城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运用科技手段对遗产要素进行科学监测和保护。通过对古建筑院落的信息采集,实现建筑物三维、二维信息集成,为遗产保护、监测和维修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建成智慧消防管理系统,以整合“人防”和“技防”为手段,通过前端感知设备,实现对古城消防栓压力、电线温度、电流、漏电、消防力量配备等情况的实时监测,形成了隐患可见、火情可控的立体化全域感知防控体系,力保“早发现、早处置、降损失、保平安”。

八百年古城也需要新表达。丽江古城利用3D、AR等技术,开发沉浸式体验产品,丰富文化展示形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表达,增强游客体验感和吸引力,弘扬丽江古城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提升文化魅力。深化5G应用,成功运用5G无人扫地车、无人巡逻车、无人驾驶观光车让现代科技和历史古城深度融合,相互赋能。

“在智慧小镇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赋能八百年历史古城转型升级,不断优化旅游服务质量,为景区带来更多的人流量,把丽江古城变成一个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更加广阔的大舞台,让其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新主体,不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丽江古城管理局有关工作人员如是说。

记者手记

漫步在丽江古城,街道整洁、秩序井然,游客怡然自得地享受着这里美好的一切。而在这背后,是这个八百年古城智慧化赋能文化遗产旅游高质量发展,让这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文体商旅综合体在推动各民族更加广泛深入地交往交流交融,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人民旅游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作用的结果。
 
 

一面锦旗五部书 爱国精神永流传
——探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方国瑜故居
 
方国瑜故居 马新焕/摄

近日,记者走访了方国瑜故居,丽江蓝天白云下的故居格外耀眼,纳西建筑风格和传统徽式建筑风格相结合,别有一番韵味。在整个参观中,初步了解了方国瑜好学的一生和所写的著作,一步步探寻着连接丽江古城历史与现实的爱国主义精神纽带。

瑶族解说员赵付英告诉记者,方国瑜,纳西族,1903年出生于丽江。在半个世纪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同时,他以爱国学者的情怀和民族责任感参与国家事务,维护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集民族、语言、历史、教育、方志、文献六大家于一身的著名爱国学者。他的学术成为丽江古城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的方国瑜故居于2007年5月13日开馆,陈列着方国瑜旧日照片、档案文物等实物。

采访期间,一面用6个民族的文字写着“我们永远跟着您走”的锦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那是1951年方国瑜受邀参加国庆观礼,向毛主席敬献锦旗的复制品,代表丽江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这种爱国精神一直流传至今,转化为丽江各族群众身在边疆、心向中央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方国瑜先生虽患有眼疾,一生却著述17部专著、论文116篇,共2000多万字。他的主要著作有《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彝族史稿》《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纳西象形文字谱》等,让他成为云南地方史、西南民族史、西南边疆历史地理诸方面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在中国民族学、中国西南边疆史地、云南史料目录、东巴文化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方国瑜先生历时四十余年创作的《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一书,1984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书中依据大量的文献和文物资料反复论证秦汉以来云南就是中国整体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其历史发展与全国形势息息相关,而这也让记者找到了当地各族群众之所以会向毛主席敬献那面锦旗的答案。

李女士来自西安,她感慨地说:“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参观了方国瑜故居,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为爱国主义精神在方国瑜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回去以后我会将此转化为工作的动力,贯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古城区民族宗教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今后,我们将继续充分利用故居内资源,积极发挥社会宣传教育功能,把讲解的过程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树立和谐丽江、文化丽江、团结丽江的形象而不懈努力。”

自开馆以来,方国瑜故居共接待60余万各地游客、各族干部职工,被列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丽江市古城区革命遗址、丽江市古城区政德教育基地、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丽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丽江东巴谷:
旅游新业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新IP

后疫情时代,旅游业态的创新成了各个旅游景区积极探索的领地。逃离城市喧嚣在户外露营成为单位团建、亲子旅行追捧的“慢生活”。近年来,丽江东巴谷紧跟潮流,开拓创新,以原本的民族文化展示为依托,打造汽车旅游营地、研学等新的业态模式,吸引了丽江及全国各地的游客,让东巴谷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成为丽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新IP。

发展旅游新业态

近日,记者来到东巴谷汽车营地时,皑皑雪山脚下,绿草茵茵,当地的一家公司正在搞团建活动,三十多人围成一个圈正在快乐地打跳,欢声笑语在山谷间回荡。

“丽江东巴谷汽车旅游营地是我省首家五星级汽车自驾运动营地。2020年,东巴谷汽车旅游营地以‘边完善边运营’的形式开门迎客。”东巴谷副总经理木占先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汽车旅游营地很火,2022年七八月份,有一个从香港来的20余人的自驾团队,他们从多角度、深层次感受着丽江各民族原生态文化、建筑、习俗、娱乐及艺术生活,在我们这里待了20多天呢。”

在高原芳香植物园里,来自丽江的张女士带着孩子正在认识植物园里的植物。“我喜欢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这里植物是上过太空的,孩子非常感兴趣。随后我们还能在茶马古道上徒步,锻炼身体的同时让孩子感受这里的文化气息。之后吃民族美食、学写东巴文字,心情特别放松,我们一有时间就会来这里。”张女士开心地说。

木占先说,张女士所说的植物园是景区结合丽江优质自然资源,积极推进高原芳香植物园建设的成果。目前,景区正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依托公司2020年5月选送随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一起飞天的高山花卉物种,开发建设“丽江东巴谷高原芳香植物园”,使“科研+旅游”的业态延伸发展,让景区成为“生动课堂”。在景区内的茶马古道旧址上漫步,感受着藏族、汉族、纳西族等各族人民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对“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各族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巩固了边疆各民族的团结,坚定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

木占先介绍,2003年公司东巴谷景区在策划、建设之初,就确立了“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宗旨,以民族文化提升特色旅游,以特色旅游促进民族文化传播。通过旅游全要素的植入,实现旅游转型升级,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理念,打造了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的全新民族文化IP。着力向着把景区打造成特色鲜明、易于复制的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样板的目标努力。

截至目前,作为“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景区累计接纳各大中专院校实训实习生5万余名,累计接待10余万大中小学生到景区进行传统民族文化参观研学,有效地促进了民族文化产品经营发展和青少年发展的有机结合。

“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游客和孩子们共同感受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从景区开始经营到现在,人都很多。”说起这点,木占先非常骄傲。

不仅如此,东巴谷还尝试了“营地+活动”“营地+丽江美食”、营地帐篷下午茶、“营地+茶马古道文化+108公里野外徒步”等新产品。还以营地为圆心,加强和东巴谷景区内户外探险中心、高品质酒店等业态的互动,以营地“活起来”,带动不同业态板块“活起来”。

不忘原味民族风

东巴谷景区虽然有了新业态,可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依然还是这里的亮点。

走进东巴谷民族村的彝族他留人家,男主人兰新平正在吹葫芦笙,纳西族东巴何国军的儿子正在他家串门。17年前,他和妻子因在这里工作相识,按照他留人的习俗“过七关”后成为夫妻。如今,他们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

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在民族村的“傈僳山寨”“普米金窝”和“摩梭风情”几个民族院落中居住的人家也都像他们一样,是真正的一家人,景区就是他们的家。几个院落像珍珠一样串连起来,使游客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集中欣赏、见识“活着的”丽江民族原生态文化,感受着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环境,让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又在旅游过程中让游客感知到丰富的民族文化,让来自天南海北的各族儿女增进相互间的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公司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相处融洽。公司130余名员工有三分之二的员工都是从开业干到现在。我和老公也是在这里认识结婚的。”办公室的纳西族员工王芳开心地说。

自2005年正式开业至今,东巴谷景区已累计接待1600余万人次,是丽江特色文化和非遗文化传承展示的重要窗口,人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待7800余人次。

记者离开时,从丽江市区通往东巴谷景区的轻轨正在修建中,木占先说:“今后交通越来越方便,人流量可能就更大了,随着‘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深入实施,我们东巴谷成为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果的重要平台的成效也越来越显著。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在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之间、在凝聚文化共性与保留文化特质之间实现平衡,发挥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纽带作用,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立足本职,积极响应号召,向着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者’,争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践行者’,争做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示范者’,争做旅游业助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带动者’的目标不断努力前进。”

 
泸沽湖:多民族共生共享的乐园
 
当地村民向记者介绍泸沽湖 陶红/摄

当站在观景平台上看到泸沽湖的第一眼,所有的舟车劳顿都会因其人间仙境一般的惊艳景致而烟消云散。

阳光灿烂、空气清新,在青山的环抱中,泸沽湖透明宁静、美轮美奂,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一幅充满诗意的自然山水画卷,人在画中,如置身蓬莱仙境,可忘却人间烦恼。

团结互助其乐融融

“白云悠悠水涟涟,舟儿轻轻竞相随,绿荫深处蝶双现……”丽江泸沽湖景区游客中心副经理杨晓霞有感而发,指着湖对岸的山峰说,“那里就是格姆女神山,在摩梭神话传说中,此山是格姆女神的化身。转山节的时候,摩梭人都要上山祭祀女神。”

位于宁蒗县的泸沽湖景区,因摩梭母系文化、摩梭风情女儿国、母系大家庭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成为民族历史文化的一大奇观。

“历史上泸沽湖就是多民族和谐共居的地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民族相互通婚的情况越来越多,各民族间有了亲戚关系,省外的人来安家落户的也并不少见。到了节日,各村落举办篝火晚会,大家一道跳起锅庄舞。”杨晓霞和她的两个同事向记者介绍。

聊起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话题,杨晓霞、娜金、邓晓娟三人的家庭和经历本身就是几个生动的故事。

杨晓霞是彝族,在宁蒗县长大,参加工作后在丽江教书。她父亲原来在泸沽湖工作,对这片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就希望她也能为这里作点贡献。“我非常记得,那是2004年8月28日下午2点半,我‘被迫’来到了泸沽湖。但是两年之后,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这里的山水,爱上了这里的风土人情,爱上了本职工作。”她说,她和公司里的二三十个摩梭人小伙伴都相处得很融洽,学会了说摩梭语,还取了个摩梭名字叫独支卓玛,她在做窗口服务工作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游客。

同为彝族的娜金说,家中有四个兄弟姐妹,自己排行第三,丈夫是普米族,二姐的丈夫是汉族,大姐的丈夫是纳西族,弟弟的妻子是白族。家里最多的时候养了五六十头高原黄牛,一家人团结互助、其乐融融。

汉族姑娘邓晓娟的老家在华坪县,来泸沽湖景区工作已经三年了。她说,大学毕业之后在昆明工作过一段时间,一直想来泸沽湖旅游。有一次偶然看到游客在网上发的到泸沽湖旅游的照片和评价,再次被当地风情所吸引,就想到直接来泸沽湖工作。之后正好看到网上有泸沽湖景区招聘工作人员的启事,她就来了。“刚来的时候,我在饮食、语言等很多方面都不太适应。同事们发现了这个问题,就热情地帮助我,讲话也用一半方言一半普通话的方式,慢慢地我就能听懂了,大家相处也越来越融洽。” 邓晓娟说,“三年来,我在这里学习到很多东西,越来越喜欢,融入到了这里的民族文化当中,学会了彝语、摩梭语,希望能一直在这里工作生活下去。”

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

在泸沽湖畔的洛水村,格则多吉在家中建立了摩梭文化展示中心,他家也是市、县两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摩梭人传统风格的院落,木质的房屋、木质的家具,神秘的祖母屋,加上摩梭文化的讲述,让这里成为泸沽湖的必游景点之一。

“爬花楼就是从这里上去,我年轻的时候爱打猎,身体好,三五秒钟就可以爬上去。”格则多吉指着家中一面木质的屋墙,开始了对摩梭文化的讲解。

格则多吉介绍,这个摩梭文化展示中心五六年前开始接待游客,每年来参观的游客有好几万人,以团队为主,有来自欧美的旅行团,还有来自国内、省内的游客。他们在这里喝杯茶,了解摩梭人的风俗习惯,问得最多的就是走婚风俗。其实走婚是件很严肃的事情,需要建立在男女双方长期的感情基础之上。交流得多了,游客才能够更多地了解、理解摩梭人的风俗,对民族文化多一些尊重。

“我们对来到泸沽湖的客人都欢迎,大家都要来来往往的,一起挣钱奔小康。”格则多吉说,他的媳妇是普米族,有两个孩子,岳母是汉族,家中从来不闹矛盾。感谢党的民族团结政策,感谢旅游业的发展,让他可以在家里接待游客,宣讲民族团结。通过交往交流,村里的很多年轻人对外边世界的了解多了,对优秀文化传统也开始注重起来,建立起文化自信,重视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往外跑的也少了。

共治共建共享美丽湖泊

泸沽湖位于滇川交界处,周边居住有汉、彝、纳西、普米、傈僳等11个民族。景区入口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林的建设,体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

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来,泸沽湖景区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突出“共治共建共享美丽湖泊”的创建思路,做到创建工作与景区保护开发深度融合,努力把泸沽湖建成多民族共生共享的乐园、文旅融合发展的胜景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泸沽湖景区会举办转山节,组织骑马、摔跤、歌舞等比赛,当地各族群众和游客一起转山、转湖、转风情,景区的民宿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接待一万多人。

从杭州来旅游的乔女士,在泸沽湖边的饭店听到追忆青春的故事,在酒吧一边听歌一边聊着一路的风景,在沙滩和家人一起看夕阳,直到太阳完全落山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她说,“旅途中总会碰到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事,我会怀念这些美景和人们。”

景区周边,永宁镇的高原红米,温泉村瓦拉别村委会阿七独支玛摩梭传统手工纺织厂生产的具有浓郁少数民族风情的披肩、围巾、腰带等,都颇受游客的喜爱。

“我们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泸沽湖的一草一木。”杨晓霞说,景区滇川两地的管理局每年会召开共管共治联席会,商讨如何加强对母亲湖环境的保护,确保泸沽湖旅游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

石鼓红色文化旅游提振精气神
 
《金沙水暖》红军渡江纪念雕塑 陶红/摄

位于玉龙县石鼓镇的“长江第一湾”,金沙江水从高山深谷中滚滚穿行而来,在此急转流向东北,形成一个“V”字形的大转弯,之后流向华夏腹地,孕育出举世闻名的长江文化。大自然的杰作,令人叹为观止。

石鼓地处茶马古道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传,历史上诸葛亮“五月渡泸”,忽必烈“革囊渡江”,便是经此地渡过金沙江。而近代以来让石鼓为人们所称颂的,便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第二、第六军团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从石鼓抢渡金沙江的故事。

“当时,红军就是从那里的第一个渡口,以及往上共73公里内的五个渡口,渡过金沙江,进入了江对岸的中甸。”指着江边正在建设中的滇中引水工程取水口,石鼓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副馆长张学文将一段历史娓娓道来。

1936年4月23日,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到达鹤庆县城并召开干部会议,确定兵分两路进丽江,于石鼓合兵抢渡金沙江等战略部署。24日,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第二军团进入丽江,数百名丽江古城民众自发组织起来,手持“欢迎义军”的彩旗,在城南十里的东元桥迎接红军。25日晚,紧张的渡江行动开始。为了帮助红军顺利渡江,当地民众自发组织,打捞沉船、赶制木筏,在四天时间里不分昼夜,轮流摆渡。靠28名船工,7只木船和几十只木筏,一万八千余名红军将士在石鼓木瓜寨(大同)、木取独(新华)、格子、士可、巨甸(余化达)一线顺利渡江北上。至此,红二、六军团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堵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的胜利,顺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主张,在丽江的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我的讲解是有感情的,我的爷爷曾经帮助过红军。”张学文说,听老人回忆,当时整个石鼓镇都是红军,多数讲湖南话、湖北话、江西话,老乡们又是以纳西族、藏族为主,虽然语言交流不畅,但还是克服困难完成了艰巨的渡江任务,写就了一段军民团结的佳话。

如今,来到石鼓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的游客,可以看到红军长征过云南,在丽江石鼓一带抢渡金沙江的相片、历史文物和史实资料,品读萧克将军题写的“青峰壁立水云间,南下金沙直北还;神兵天降曾飞渡,万里长江第一湾”七绝诗,仰望《金沙水暖》红军渡江纪念雕塑上红军战士与老船工双手紧握的画面,还可以看到“红军长征展厅”“红二方面军长征展厅”“红军长征过丽江展厅”“抢渡金沙江实景展厅”等展出。游客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参观VR全景线上展馆,身临其境地感受红军长征的漫漫足迹。

“在这里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革命历史,深刻体会到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感受,红色路线让我从中读懂革命先辈们的艰辛,也更加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游客江先生说。

目前,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景区被列入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纪委驻文化部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廉政文化教育、群众路线教育等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阵地作用。

张学文介绍,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自2008年开馆以来,至2022年共接待游客160多万人次,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三年来,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还先后到大理弥渡县博物馆、巍山南诏博物馆、丽江永胜边屯文化博物馆、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博物馆举办红军长征过丽江图片展,通过展览及讲座的形式到玉龙县多所中小学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的爱国情感。

“红色文化在丽江旅游中发挥着基石的作用。”张学文说,“石鼓的一鼓一桥一碑一廊一亭,即石鼓、铁虹桥、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红军长廊、红军亭等景点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如果没有旅游业,我将仍然是农民,也没有机会为这么多游客讲解革命历史,我也是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受益人。”

“我在文林当村长”
 
供图

刚走进丽江市古城区大研街道义尚社区文林村,始建于1764年的“花雨东林”石坊门便映入眼帘。漫步于村中宽阔的石板路上,环视着一栋栋“三坊一照壁”布局的青瓦白墙院落,村中花草树木环绕、溪水潺潺,仿佛走进一幅秀美宜人的美丽乡村画卷中,令人陶醉不已。

来自黑龙江的民宿老板刘志强是第一批入驻文林村“新丽江人”。10多个年头过去了,在文林村经营的民宿、客栈也发展到了4家。

“我想把自己的几棵景观树移个位置,看看村里哪个位置合适,给村子美化一下环境。”记者见到刘志强时,他刚从栽树的地方赶过来。

刘志强是和文林村一起成长的,在他的脑海里依旧会浮现出文林村曾经泥泞的道路、脏乱差的环境。但文林村各族群众的热情淳朴、求发展的干劲儿,让他一直留了下来。“我才到文林村,就看到它的发展潜力。因为在这里,不分外来的还是当地的,大家都是一家人,团结才能凝聚起强大的力量。”刘志强说道。

在文林村,刘志强也不仅仅是一名民宿老板,他对村集体事务十分上心,哪家有事都冲在前,竭尽全力帮助;他还召集其他商户一起,共同参与文林村的管理,前年,刘志强还被文林村党支部评选为“荣誉村长”。

花筑奢客栈的经营者郑旭光是文林村的荣誉村民,作为第一批到文林村投资的客栈经营户,他积极为村子发展建言献策,初步打造出高端民宿发展模式,成为了文林村对外招商的名片。

文林村共有334户982人,其中的172户418人是全国各地到文林村投资、工作、生活的“新丽江人”,他们与村内汉、纳西、白、藏、普米、傈僳等10余个民族的群众共同生产生活,携手将文林村打造成为了一个民族大家庭。

在文林村,随处可见民居大门外悬挂的“党员示范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家风家训示范户”“荣誉村民”“诚信经营示范户”等标牌,除了刘志强、郑旭光外,彩云归、雪山遐想等客栈的120余名业主也先后成为村里的荣誉村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

为什么会有占全村总人口近一半的“新丽江人”选择文林村? 如何让当地村民与外来经营户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成为朋友?文林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和跃文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缘由。

历史上,文林村就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崇文重教的氛围非常浓厚,村名“文林”,有“文仕如林”“文化茂林”之意。文林村还素有“乐舞之乡”的美誉,有纳西古乐、白沙细乐、热美蹉、勒巴舞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点,是丽江一个文化内涵深厚的村落。

曾经的文林村靠种菜为生,人均耕地不足半亩、产业发展单一,即使村民起早贪黑地忙碌,生活还是十分困难,人居环境脏乱差,当时的民间甚至流传“嫁女不嫁文林村”的说法。

“为了走出困境,文林村把握丽江旅游大发展机遇,紧紧抓住各项利好政策,党员带头、村民自发参与,对村内公共设施全面修缮,居住环境好起来了。”和跃文介绍,依托大研古城核心景区的辐射带动,文林村选定庭院经济为优势产业,乘势而上号召村民以庭院外租的方式增加收入,打造一批特色主题民居客栈。

截至目前,文林村已经引进了119家客栈、41家餐饮店和54家商铺,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万元,比2010年增长15倍,2021年村集体收入160万元,文林村实现了集体经济由弱到强、人居环境由差到美、游客流量由少到多的华丽蜕变,成为了宜居、宜业、宜游的丽江古城后花园,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

“我们注重提升外来经营户归属感和荣誉感。”和跃文表示,每年文林村都会开展相应的评比活动,特别是“荣誉村民”,授予那些热心集体事业、团结村民的经营户和为村子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经营户,是“含金量”很高的一份荣誉。

“要办好任何一件事,团结奋斗最重要。”和跃文表示,文林村因旅游兴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不了“新丽江人”的推动作用。

和跃文介绍,在村组的发展过程中,文林村注重引导各族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定期组织经营户和村民召开互动会,沟通村组发展建设问题,同时积极开展消防安全巡查、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明确居民、经营户都是文林村的守护者和建设者。

此外,考虑到村里民族众多且“新丽江人”较多,文林村还将“称呼上互相敬重,风俗上互相尊重,婚姻上提倡自由”等写进村规民约,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来自各地各民族的“新丽江人”到文林村投资、工作、生活,文林村的多民族家庭从10年前的3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100多户。

为让经营户、居民户子女就近就便入学,文林村还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办“文林实验学校”;为维持良好的秩序,村党支部与全村商户签订《诚信经营协议》,定期进行走访、评议等,鼓励经营户争先创优;依托火把节、三多节等民族特色节日,组织开展民族文艺展演、篝火打跳、饮食文化展、长街宴等活动,让村民、商户和游客在节日的氛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是文林村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包容开放的生活环境让‘新丽江人’愿意来、留得下、能发展。”和跃文表示,是旅游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群众都能在文林村安居乐业,共尝和谐幸福硕果。

专题策划统筹:陶红 龙兴刚
撰文:陶红 喻劲猛 龙兴刚 马新焕 胡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丽江市民族宗教局、丽江市古城区非遗中心、丽江市文化旅游局 提供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