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独家策划 >> 内容阅读
英雄永不落幕 再次认识鲍卫忠
稿件来源: 民族时报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4日 15:14:22

 英雄永不落幕 再次认识鲍卫忠

——品读长篇报告文学《阿佤法官鲍卫忠》


《阿佤法官鲍卫忠》封面


 
《阿佤法官鲍卫忠》图书首发式在沧源举行,各族干部群众在阅读书籍 杨艳娇/摄
他用一生去践行

郑重写在笔记本扉页上的承诺

“为党工作是我一生的追求

为人民服务是我一生的方向”

……

凡人微光

默默燃动

卫戍正义,忠勇执法,他用名字坐标人生

卫护佤山,忠骨遗风,他用生命践行誓言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阿佤山上耀眼的天平之星》
 
 
 
梅建琳/摄 

他身穿法院制服、皮肤黝黑,正日复一日地奔波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正用小小的便笺写下司法为民的每一处注脚,仿佛他从未离开过我们……

45岁,本该是事业如日中天、儿女承欢膝下的年纪,但他的生命却永远定格于此。对待工作,他用柔情感化群众,春风化雨,为边疆各族人民燃尽光热。

“我们想成为像他一样的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书写公平正义的时代篇章。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新时代人民法官的杰出楷模鲍卫忠,他的精神感召着更多的人。

为更全面深刻地讲述鲍卫忠同志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组织实施,云南民族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云南省(滇版精品)重大项目、长篇报告文学作品《阿佤法官鲍卫忠》于9月26日正式出版。

本书由云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黄晓萍创作。作品以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沧源为背景,全景式展现了祖国西南边陲民族自治地方法治建设筚路蓝缕的奋进历程,讲述了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鲍卫忠不忘初心使命,扎根基层执法办案,始终忠诚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始终珍视民族团结,把最美好的青春、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人民司法事业,直至为祖国边疆的法治建设献出生命的感人故事。

让我们一起捧起长篇报告文学《阿佤法官鲍卫忠》,他的公正司法,他的家国情怀,他用生命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人事迹,都通过生动、感人的文字,熔铸在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之中。今天让我们再次认识鲍卫忠,只因英雄永不落幕。 
 
一心为民的法官鲍卫忠 

■ 他,为边疆各族人民燃尽光热

“那梦中的警车出了毛病,让我再睡五分钟,把它收拾好了再起床。”鲍卫忠的梦,又是在执法路上车抛锚。他自己都说不清是怎么回事,常对同事说经常在梦中执行案件,梦和现实已然分不清楚。

——《阿佤法官鲍卫忠》·江三木洛

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同时还有傣族、彝族、布朗族、拉祜族等世居民族,边疆地理环境特殊、社会文化环境多元。

出生于1976年的鲍卫忠是土生土长的佤族人。沧源县按照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注重选拔培养当地少数民族干部。1961年到2000年,沧源县法院5任院长均为佤族。其中一名院长名叫鲍光明,鲍光明不仅将一生心血倾注在沧源法治建设上,他的儿子鲍卫忠在其影响下,立下做一名佤族法官“江三木洛”(佤语。江,秤;三木洛,男性的智者和英雄。江三木洛,寓意公平正义)的志向。1997年,在乡里工作三年的鲍卫忠参加选调,进入法院工作,圆了他当人民法官的梦想。通过刻苦学习,鲍卫忠取得本科文凭。2015年,因工作表现突出,鲍卫忠担任执行局局长。

敦实的身材,黝黑的脸庞,淳朴的笑容,是他留给所有人的印象。他无数次奔走在执行路上,到处留下了他匆忙而坚定的脚步,他面对老百姓时一句句贴心的话语和开怀爽朗的笑声。为了把公平正义送到各族群众身边,鲍卫忠常年行走在阿佤山崎岖的山路上,足迹踏遍山山水水,汗水洒遍村村寨寨。

“党和人民把我培养成才,我只有干好本职工作,才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心。”鲍卫忠朴实的话语,也是他用一生践行的承诺。

在沧源,执行案件标的额一般都不大,但就是这几百块、几千块钱的小案子,鲍卫忠每次都办得一丝不苟。面对执行难题,鲍卫忠的办法就是“用心用情,不厌其烦”。他会为了一个1900块钱的案件开着车往返山间几十公里多次到被执行人家里做工作,只为解开当事人的“心结”。他会自掏腰包为无力还款的被执行人垫付执行款,让看病急需用钱的申请人暂渡难关,只因一句“人家有困难”。一个5000元的纠纷案件,他带着干警6次到现场调解办理,最终“事心双解”;3个月,41件案子、300多万元案款全部执行到位。他常说:“我们办理的不仅是案件,更是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

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司法工作一线24年,办案行程上万公里,鲍卫忠的足迹踏遍了佤山各个村寨。在打击跨境违法犯罪行动中,他带头办案,以法律权威打击震慑犯罪;在攻坚执行难阶段,他带领干警不辞辛苦,忘我工作,化解了650件“钉子案”“骨头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他积极推进执行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联合惩戒体系,推动执行工作开创新局面。他任沧源法院执行局局长期间,该局执行工作总体质效排在临沧市两级法院前列,部分指标多次位列全省法院第一方阵,为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1年10月21日,鲍卫忠突发疾病,10月23日,医治无效因公牺牲,年仅45岁。他在自己最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在执法办案、服务群众最前沿,为人民燃尽了光和热。

在医院抢救和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鲍卫忠的手机都会不时响起,妻子周红每天都会接到当事人问候的电话,表达着对鲍卫忠的敬意、感激和怀念。

生前身后,鲍卫忠法官曾被授予诸多殊荣:“全国模范法官”“中国好人”“全国十大法治人物”“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岭楷模”……

多年来,他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个案件,化解矛盾纠纷,解开群众心结,弥合了一道道因矛盾纠纷产生的裂痕,他把村村寨寨里的一次次执行打造成一堂堂生动的法治课,把法治的种子撒在了佤山大地。 
 
 
长篇报告文学《阿佤法官鲍卫忠》研讨会在昆明举行 陈慧君/摄

■ 他们,用行动让精神永续传承

佤山有幸埋忠骨,赤子长存人世间。鲍卫忠走了,却又似乎从未离开,家人们还是会念起他的一颦一笑,同事们还是会提起他的敬业执着,当事人还是会想到他的公正司法,追忆他为民服务的一生……

——《阿佤法官鲍卫忠》·引子

鲍卫忠走了,但忠魂不泯,浩气长存,他的精神依然激励和鼓舞着广大基层干警忠诚敬业、勇毅前行。

在鲍卫忠生前工作的沧源县人民法院,如今设立了一间鲍卫忠先进事迹陈列室,房间里摆放着鲍卫忠生前的办公桌、文件柜和制服,墙壁上挂满了沧源县执法人员的学习感悟。

沧源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吕丹写道:在追梦法治的道路上,他只是万千灯火中的平凡一盏,因为坚定、纯粹而变得耀眼起来,那些曾被感动过的人们,会怀念他的温暖,同在追梦路上的我们,也会被那光亮指引着继续前行。

沧源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杨庆庭写道:父亲对党的忠诚、对工作的热情,都在鲍卫忠身上得到了传承。他牢记父亲的教导,把忠诚和热血洒在了边疆大地,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以平凡感人至深。

沧源法院执行局局长罗靖写道:执行工作从来都不只有雷厉风行的强制手段,更有深入人心的循循善诱,人民法官不仅有手持法槌的威严,也有如沐春风的温情。

……

饱含深情的话语,道不尽对阿佤法官鲍卫忠的思念和追忆,说不完法治道路上阿佤法官的坚定和久久为功。

今年的9月26日,长篇报告文学《阿佤法官鲍卫忠》图书首发式在鲍卫忠的家乡沧源县举行,活动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委政法委、省高级人民法院、省民族宗教委、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主办。

在首发式上,云南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鲍卫忠同志的先进事迹可学可做,崇高精神可追可及。《阿佤法官鲍卫忠》的出版,是把学习宣传、大力弘扬英模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与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结合起来,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重要举措,对于筑牢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根基,在云南全省上下形成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阿佤法官鲍卫忠》图书首发式旨在进一步讲好英模故事,弘扬英模精神,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一心一德永远跟党走,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增强新时代新征程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

10月30日,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委政法委、云南省民族宗教委、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主办的长篇报告文学《阿佤法官鲍卫忠》研讨会在昆明市举行,来自省内外文学界、政法界、民族宗教界、教育界、文艺评论界、新闻出版界共60余人出席研讨会,旨在对《阿佤法官鲍卫忠》一书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进行探讨,以达到更好地向鲍卫忠同志学习的目的。

研讨会上,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吉狄马加表示,鲍卫忠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在崇山峻岭的佤山,做着平凡的执法工作的基层法官,涌现出了阿佤法官鲍卫忠这样的先进人物,是可借鉴可学习的。本书对鲍卫忠生活场景的全方位的书写,体现了佤山涌现出鲍卫忠这样的人物不是偶然的,佤族人民拥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存在于佤山人民的血脉里。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冯艺表示,《阿佤法官鲍卫忠》成功书写了在新时期政法事业发展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干部鲍卫忠的壮丽一生。他用满腔赤诚,将短暂的一生,奉献给祖国边疆法治建设,把美好的青春和生命,献给人民司法事业。他忠诚信仰、严于律己、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用情赢得群众信任,用忠诚捍卫司法尊严,他就是这个时代的优秀代表。

斯人已逝,风骨犹存。鲍卫忠走了,随那山间的细雨,永远地融入佤山,守护在西南边陲,但他的精神永远地融入法院,激励着一个又一个司法工作者为新时代司法工作执法为民,为祖国边陲的和平稳定筑牢法治基础,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法治力量,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

■ 她,用文字书写平凡中的传奇

关于佤族,我们以前知道的,大约只是一首歌(《阿佤人民唱新歌》)、一架鼓(部落木鼓)、一拨黑发(阿佤姑娘的甩发舞)。外界了解这个民族的,也不会太多,除非学者。但无论南北东西,只要说起佤族,几乎人人都会哼几句: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江三木洛。

——《阿佤法官鲍卫忠》·阿佤之子

“30年间,我先后3次在佤族村寨过民族节日,没落下一点文字是没找到恰当载体,风情书写承载不下我想表达的内容。对这个民族的尊敬,来自于他们对自然的亲近和谐。鲍卫忠走进我的视线纯属偶然,努力去创造条件书写这个人物却是必然的,发自肺腑的。”10月30日,长篇报告文学《阿佤法官鲍卫忠》研讨会在昆明举行,黄晓萍在研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

2021年底,黄晓萍从各种报纸上读到关于鲍卫忠先进事迹的报道,文中写他如何磨掉“钉子案”“骨头案”。图片中的鲍卫忠一点不像法官,裤脚一只高一只低,很像个村干部。

“我想写这个题材,原因有三。”黄晓萍说,“其一,民族特点,佤族是‘直过民族’,他们从刀耕火种、以物易物的原始社会,一步跨千年,直接到社会主义社会,历史的断层很能展示文学想象,故事会很有特点。其二,沧源县在边境线上,佤族又是个跨境族群,他们的社会生态关乎边境繁荣安宁,具有国际影响。其三,法官这个神圣职业准则是铁定的法度,与原始部落自治管理体系几乎没有相融的可能,且文学作品中展现基层法官的作品不是太多。”

要写这样一个题材,难度很大,而且主人公已先走一步,最笨的办法是沿着主人公的办案行程走一遭。

重走鲍卫忠的执行路,黄晓萍大受震撼。她找了一张沧源县地图贴在写字台前,把鲍卫忠的典型执法案件标上地名,背景全是山,执行村寨多是在群山包围中,比弹丸都小。回忆这些山区道路,她好像都走到过。“当时的感觉,山水万古的生命强劲欺瘦了人类发展的文明,荒草野水如太古,没给法治留下多少空间。从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没有人家可歇脚打尖,路程遥远累人。”黄晓萍回忆道,“鲍卫忠手下‘兵将’不够一桌。执行的案件我粗略一算,三天得了结一个案子,还有经常性的普法宣传和挂包帮扶帮助脱贫事,纵是金刚不坏身,也经不住长期劳累。鲍卫忠的身体早就亮起了红灯:高血压、低钾血症两种病纠缠在一起,需要治疗、调理、休息——那么多案件等待执行,对事业一腔热忱,让积蓄清零的鲍法官早就忽视了病体,以为才过不惑之年,正是干事创业的好年华。”

“鲍卫忠的成长环境给予他的全是正能量。”黄晓萍说,鲍卫忠的父亲鲍光明从佤山一个孤儿,在党的培养下成为汉语佤语双语法官。老共产党员鲍光明任沧源县法院院长18年,是佤族第一代法官,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嘉奖。赓续红色血脉,鲍卫忠自小立志做父亲那样的人。两代法官踔厉奋发,他们从实际出发,对法律作深度解读;他们从法律出发,尽可能将法律与民族特性有机结合;他们从故事出发,探微人性,向社会传递法律的温度,在办案过程中展现出法润民心的精神高光,这份追求崇高信仰的执着,可敬可佩。

动笔之初,黄晓萍将鲍卫忠办过的有代表性的案子理成条码,贴到沧源县地图旁,抬头见低头也见。“满墙的纸片片细语如歌,我就不舍昼夜在沧源的山山水水中与鲍卫忠同行。”回忆着纷飞的纸片,黄晓萍说,“有几点感受最深:100元的小额案件,说透人情;敢啃硬骨头,不怕有身份和背景的人;同情弱者,努力寻找司法救助途径;将司法条文融入民族情感,尊重习俗;帮助被执行人发展生产,积钱还债……”

“梳理鲍卫忠一生,不难看出,这人睿智阳光,是个德技双修、与时俱进、敏于社会观察和思考的自觉者。”黄晓萍说,我不能保证这部书多么优秀,但为这一家子还原一位儿子、父亲、丈夫,为社会留下边陲正气,为同事留下鲍卫忠那永远可爱的微笑,为佤山添一片不落的彩霞,我会一直努力着。
 
主题策划:陶红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君
 
图片除署名外由沧源县人民法院提供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