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和谐社区 >> 内容阅读
扎根基层二十载 她成了居民最离不开的人——记昆明市官渡区金马街道东华路社区党总支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杨晓玲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2日 09:46:01

一个有限的生命该怎样创造出绽放无限光彩的人生?一名社区工作者该如何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一名共产党员又该如何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从“小青年”到“不惑之年”,扎根社区二十余载,昆明市官渡区金马街道东华路社区党总支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杨晓玲用人生最宝贵的年华交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立足本职 她把坎坷变坦途

 

说到东华路社区,老昆明人都很熟悉。20世纪80年代,这里曾是令人艳羡的昆明首批商品房小区;随着时间推移,这里成了老龄人口多、流动人口多、管理难、问题多的典型老旧小区;现在,这里拥有远近闻名的“三块三伙食团”,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较高的名社区——这巨大的改变,倾注了杨晓玲无限的心血和努力。

2001年,杨晓玲来到东华路社区时,正值社区问题最突出、工作最难开展的时候,那时杨晓玲还只是个普通社区工作者,每月工资380元,却总有干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每天都要处理居民的各种诉求,有时还要忍受居民的不满情绪,但杨晓玲都忍下来了。

“她刚来的时候,总有人挑她刺,有些人说话还特别难听,我们旁边人都听不下去了,她也不生气,总是笑眯眯的,有什么事,她都认认真真帮你办。自己做不了的,想办法也帮你解决,现在谁不说她好?”龙大爷是社区40多年的老住户,见证了东华路社区的发展变化,也见证了杨晓玲为社区所做的一切努力。在很多和龙大爷一样的住户们眼里,杨晓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她是居民心中的好大姐、好闺女、好书记。

杨晓玲常说:“不管群众进来干什么,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只要他进到社区来,我们就心平气和地接待他,耐心帮他解决问题,不管怎么样态度先摆出来,要做到让群众心满意足地离开。”

“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这是杨晓玲20多年社区工作的准则。

对于社区治理,杨晓玲还有着一套自己独到的经验和见解。杨晓玲认为:“社区治理不是社区‘两委’或社区工作者的‘独角戏’,而是‘社区+群众’多元参与的大合唱。”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以来,她常常通过采取召开社区事务听证会来解决社区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杨晓玲说:“基层治理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小到垃圾清理,大到社区改造,做什么,怎么做,最终能达到什么效果,都由居民共同讨论决定,居民参与感增强了,积极性和满意度自然就提高了,社区工作也就更好开展。”

针对老旧小区物业缺失、设施陈旧、资源匮乏、建设空间小、管理难度大等难题,杨晓玲与社区“两委”班子创造性提出“党建 + 居民群众自管组织‘先锋管家’”理念, 大胆尝试“物业不管社区管”模式,引导社区居民成立群众自管组织“先锋管家”,构建6个“党员网格长 + 栋长网格员”志愿自管网格,形成以党建为统领、社区为基础、群众为主体的全覆盖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机制。

考虑到社区老年人多,特别是空巢老人多的实际情况,为了解决好老人的就餐问题,通过多次调研论证,社区在2011年成立“三块三伙食团”,为社区60岁以上老人提供每餐3.3元爱心餐,10多年来不管成本如何变化,价格和服务却始终不变。此外,社区还在党员活动室成立“四点半”学校,为学生家长解决后顾之忧。

走进东华路社区,食堂内,老人们欢声笑语;社区里,邻里间团结友爱。

杨晓玲用实际行动真正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变为现实。

如今的东华路社区,楼房依然老旧,住户依然是60岁以上老人居多,但却有着现代化小区的管理和服务,居民观念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转变,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浓厚氛围充满整个社区,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收获满满幸福感、获得感。

 

以“点”为家 她记初心践使命

 

一会儿是疫情防控宣传排头兵,一会儿是“三块三食堂”里热心为老人打饭送餐的“帮工”,大到社区建设,小到邻里拌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杨晓玲的身影。记者每次见到杨晓玲,她不是在做事就是在去做事的路上,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无时无刻不在忙碌。

“杨书记年纪也不小了,但是每次有什么事她都走在年轻人前面,亲力亲为,经常很晚了都能看到她办公室亮着灯,太辛苦了。”龙大爷告诉记者。

在很多人眼里,杨晓玲是一个很执着的人,认定了一件事情,就要干到底,这种性格特点也体现在她平日的工作上。21年来,杨晓玲走街入户,社区里的家长里短、大事小情她都了然于胸,凡事亲力亲为,居民也都习惯了“有事没事找杨书记,大事小事也找杨书记”,真正做到了把社区当成家、把居民当作自己的家人,甚至陪自己家人的时间都没有陪社区老人的多。

这种付出,杨晓玲无怨无悔;

这份心意,居民们记在心里。

在东华路社区,有一种速度叫“一声哨响全员就位”。2020年疫情初始,面对住户太多而人手不足的问题,居民主动担任起网格员,帮助社区迅速完成了333户外来人员的摸排工作。封闭式管理期间,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20岁的年轻人,每个人都自觉排队接受登记、量体温,没有拥挤,也没有抱怨,主动配合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核酸检测演练时短短十分钟,一声哨响,全员就位。期间捐物资、送口罩的、主动到卡点进行值守的……每个人都在为社区疫情防控献一份力。

“我们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所有人都在‘家庭里’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把社区的事做好,就是把‘家里’的事做好,社区是我们所有人的依靠,我们每个人都是社区的助力。”徐阿姨已经在社区生活了40多年了,已经70多岁的她主动加入“东华奶奶志愿者服务队”,检查卫生、调解日常邻里纠纷……时刻充当社区“两委”发现问题的眼睛,为社区出一份力。

“有一个好的领导,才能有一个好的团队,就是因为杨书记他们平时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才能有如今强大的凝聚力。”徐阿姨对记者说。

和徐阿姨一样,许多老年居民也纷纷加入到社区自治之中,“好邻居议事厅”“志愿者自管网”“和事佬调解室”“小太阳关爱堂”“万能小哥便民组”等8个为民服务组织相继建立,形成以社区党员、志愿者为骨干的服务网络,社区自治由“两委”唱“独角戏”向居民“总动员、大合唱”转变,社区治理由“单方供给”向“多方参与”转变,针头线脑的便民利民小事有人做,邻里和睦居家琐事有人管,“文明家庭”“文明楼院”四处开花,老旧小区真正实现党群齐自治、居民更实惠、邻里更和谐。

“群众有所呼、社区有所应”,社区的真心换来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社区就是我们的依靠,杨书记他们就是我们的家人,时刻为我们着想,我觉得生活在我们社区太幸福了。”徐阿姨说道。

 

真情付出 她拿奉献当荣誉

 

“眼中装着群众,心里想着群众,服务倾向群众”是杨晓玲社区工作20多年始终践行如一的宗旨,也是她20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浓缩,她不仅时刻这样要求自己,也常常把自己的工作方法、工作要领传授给其他社区工作者。她常说和群众打交道一定注意“几个要忘掉,几个要牢记”。

“要忘掉群众对你的抱怨、忘掉艰难困苦、忘掉个人得失;要牢记群众的需要和诉求、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杨晓玲常对社区工作人员说,基层工作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拉近党组织与群众的距离,真正走进群众的心。

“坚守初心、埋头苦干,不诉苦、不言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杨晓玲在社区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杨晓玲认为多年的社区工作经历,认识了“五湖四海”的人,学到了不少知识,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宝贵的阅历和经验,群众的认可和信赖就是最大的荣誉和收获。

“我不知道我还会在这个岗位上干多久,我还有多少精力去做多少事,但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只要我还有力气,只要群众需要我,党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杨晓玲如是说。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艳 黄平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