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旧站点 [ ] 
 现在位置: 云南民族网 >> 火塘夜话 >> 内容阅读
观点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嵌入社会教育
稿件来源: 中国民族报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6日 15:08:23

社会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具有主体多元、对象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在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厚植家国情怀、传播正能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小环境,也要营造社会教育的大氛围,在充分发挥各类教育机构功能的同时,不断完善社会全员、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

加强中华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教育是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各族群众增强对共同价值观、共同文化、共同历史、共同精神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通过文化艺术培训、传统技艺传承等,可以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引导人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通过举办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可以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交融,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

以中华文化为重要内容的文化教育,能够引导各族群众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了解中华文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重要贡献,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体悟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并结合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加深对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的理解,进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加强红色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红色教育是富有时代感的精神教育,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巩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组织各种纪念活动,是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路径。要通过举行庄重的仪式、举办丰富的纪念活动,讲述革命故事、英雄故事等,引导各族群众全面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通过组织参观研学活动,激发各族群众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要将红色基因与社会教育有效衔接,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加强社区服务,促进共建共享。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社区服务既是社区的重要工作,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加强社区服务,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社区活动,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要丰富活动载体,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社区环境整治、互助帮扶等工作,营造携手共建社区大家庭的良好氛围。要组织开展民族团结好、经济发展好、生活富裕好、乡风文明好、村容村貌好、民主管理好等主题创建活动,引导各族群众把精力和心思放在实现共同富裕上来,在服务社会、守望相助、共同发展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务实之举夯实社区公共服务基础、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创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实现各族群众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加强媒体传播,汇聚正能量。媒体传播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渠道。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要用好媒体传播平台,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引导各族群众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树立凝聚正能量的“风向标”。

媒体传播可以通过电视节目、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要创新话语体系,巧用“网言网语”,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有趣的形式,用各族群众乐意听、听得懂、听得进,便于参与、喜欢参与、乐于传递的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群众认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充分发挥媒体传播的中介作用,将内容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拉紧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

作者:张文静 张明善(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来源:中国民族报

 
媒体友情链接
中国民族宗教网 | 云南省统一战线网 | 云南省民族宗教网 | 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开屏新闻 | 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老年报 | 云南网
 
 
订报热线:0871-64158108 64148683 联系地址:昆明市日新中路516号,邮编650228
Copyright @ 2015-2021 民族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6005202号-2